在去年敦煌項目招標中,英利被當做不守規則的攪局者行為而遭到了密集的指責與攻擊,六毛九更被認為是不負責任的信口開河。然而,隨著多晶硅價格的暴跌與國內企業的技術進步,僅僅17個月后,人們已經能夠接受甚至期盼更低成本的預期。
“我們目的是給行業樹立一個信心,太陽能不會一直那么貴。隨著這個技術創新的提高,這個價格會降下來的。”英利綠色能源副總裁趙志恒后來解釋道。而此后六九硅業、國家級實驗室、世界杯等一系列走勢向上的事實表明,這家不按常理出牌的民企,正在用市場化的手段,實現著自己的初衷。
“我們認同合理的低價中標的原則,但在正式結果出來之前,我們對價格有自己的保留意見。”但是,談到本次競標,英利方面的回答似乎意有所指。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招標13個項目上投出最低的企業,有12家為央企或有央企背景,堪稱同門狂歡,場面仿若曾經的爭奪“地王”。
難道他們也為了賠錢賺吆喝?恐怕就央企的性質與能力而言,要在搶奪市場份額與獲取當下收益之間做選擇,答案不言而喻。
低價還靠科技與法治
“這個價格能不能反映國內光伏產業的實際成本,能不能代表這個產業真實的面貌,能不能有利于推動國內光伏市場的健康成長?”針對此次競標,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就連續用三個“能不能”,對“毛票時代”的空降提出疑意。
翻看整個行業的發展史,美日等發達國家硅半導體光電池發電成本從每瓦50美元降到了5美元,用了20多年。而中國光伏真正起步發展不足十年時間,就要使光伏發電與傳統電站相比具有經濟競爭力,難免遭到質疑。那么真正的低價時代,如何才能降臨呢?
“我國亟待對光伏發電落實《上網電價法》,科學啟動光伏市場,為我國能源、環境和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光伏專委會主任趙玉文不止一次在不同場合陳述自己的觀點——法規、政策是光伏產業發展最大的推動力。
“實踐證明,‘上網電價法’是最有效、最具可操作性、最科學的舉措。”趙玉文說。他說,多年來,許多國家采取過幾十種鼓勵政策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但效果都十分有限。而德國在制定了《上網電價法》以后,光伏市場快速啟動并拉動技術和產業快速發展。
當然,行業法規的制定是一個需要逐步調查、摸索的過程,能否快速帶動行業發展也需假以時日。但可以肯定的是,如同其他行業一樣,技術的進步將是促使太陽能真正從天上落戶人間的內在動力。目前,中國整個光伏產業鏈呈現快速、協調發展。設備制造及原材料制造國產化進程加速,有些設備開始出口,并掌握了產業鏈各環節的關鍵技術并有所創新和發展,如電池技術、硅材料技術等。光伏服務于民的那一天,漸行漸近。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