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光伏業內高管對本報記者稱,先前國外企業原料(多晶硅)價格有優勢,而劣勢則在于人力成本,中國光伏企業則相反。
而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目前,多晶硅已從200-300美元/公斤的高價跌至60美元/公斤左右。“這就導致國外企業的競爭優勢不復存在,在相同的品質下,中國企業可以做到歐洲企業無法做到的低價。在歐美市場,中國企業占據的市場比例正越來越高。”
據本報記者了解,目前,國內光伏上市公司的組件價格約為2.5美元/瓦,而英利的價格甚至低至1.65美元/瓦至1.7美元/瓦,而國際廠商的價格一般為3美元/瓦至3.3美元/瓦。
等待內需
對于中國光伏企業來說,內需的真正啟動,才意味著產業的真正回暖。但這將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
2008年,我國光伏電池產量達1.78G瓦,占全球總量的26%。但2008年,中國光伏系統安裝量僅為40兆瓦,占全球總安裝量的比例僅為0.73%。
在國家先后出臺“太陽能屋頂”及“金太陽”計劃之后,《新能源發展規劃》初稿目前已然出臺,在中長期目標中,光伏產業到2020年的發展目標將上調至2000兆瓦,是目前的10倍。
不過,周濤指出,由于前期國內市場基數較低,加之后續配套政策的出臺及具體工作的實施需要一段時間,故很難期望國內市場短期有一個暴發性成長,“國內市場的高速成長需要在2-3年之后方能呈現”。
以無錫尚德為例,其此前對全年發貨量的預期為600-700兆瓦,但目前已調低至600兆瓦,其主要原因是,取消了60兆瓦薄膜電池發貨計劃,以及中國市場需求低于預期。
“二季度,尚德50%的市場在德國,28%在歐洲其它的國家,美國是8%,日本5%。”羅毅預測,2009年,尚德國內的銷量雖較去年會有所增長,但仍將僅占5%的比例。
而據英利下半年已確認訂單和銷售合同情況判斷,整個歐洲發貨量仍占英利總產量的85%以上。“下半年,國內光伏組件的發貨量占比仍將小于5%。”英利CFO李宗偉稱。
羅毅表示,無錫尚德正在期待國內市場潛能的釋放,目前,該公司有200多人負責國內市場的開拓工作,今年計劃做30-40兆瓦,雖然不大,但相較去年的10兆瓦已有3-4倍的成長。“預計到2010年,公司在中國市場的發貨量可能翻番。”
不過,期待中國市場的,還有國外光伏巨頭。它們已在中國市場加速布局。
2009年6月,沙特阿拉伯巴格山集團在溫州投資了5.3億元的太陽能項目;6月22日,美國新能源技術公司與江蘇簽訂協議,將在該省響水縣建設一條生產線1000噸/年的多晶硅生產線,三年內建成7000噸多晶硅;6月16日,西班牙維拉米爾集團同樣將總投資為8.2億歐元的硅產業項目放在四川甘孜州。
“外國企業在中國投資的目的,一方面是看好中國光伏市場的成長,另一方面也是產業轉移的需要,即在多晶硅成本不占優勢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中國的人力成本較低的優勢。”前述光伏企業高管對本報記者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