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9年初,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曾通過《經濟參考報》向業界發出“警惕風電設備制造業投資過熱”的呼吁;同年9月下旬,國務院批轉由國家發改委等十部門上報的《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更為明確地指出:要嚴格控制風電裝備產能盲目擴張。
“雖然我國風電產業開發的速度全球第一,但風電裝備產能的擴張卻遠遠超過了產業的需求。因此價格戰在所難免。”史立山站在行業發展的角度分析說,“價格戰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但我們希望是有序競爭,而不是無序的惡性競爭。”
國際風電裝備巨頭維斯塔斯有關人士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也對中國市場的價格戰表示擔憂。不過,這位人士同時認為,目前中國的市場競爭基本屬于低端產能的競爭。因為,除了金風、華銳、東汽等實力較強的企業以外,絕大多數風機制造商只是通過國外技術轉讓的方式進行整機組裝,并不具備較強競爭力;而全球領先的風機企業是不愿把一流的技術轉給他人的,這也是維斯塔斯依然加大對中國市場投資力度的原因所在。
“大浪淘沙,價格戰將加速促進我國風電裝備業重新洗牌。”透過價格戰的重重“硝煙”,武鋼深入剖析認為,“一方面,目前的價格戰緣于低端產能的過剩,競爭的結果將會導致一些規模小、沒有核心技術和研發實力的低端制造企業被淘汰出局;另一方面,在高端技術領域,市場空間依然很大。因此,依靠獨立的研發能力和品牌優勢,不斷搶占技術的制高點,這是金風科技擺脫當前價格競爭決勝市場的法寶。”
出路:決戰國內市場拓展海外空間
面對價格戰,中國風電裝備制造業路在何方?業內人士指出:“從長遠發展看,我國風電設備制造商應通過挖掘國內外兩個市場,來消化過剩產能。”
“相比鋼鐵、水泥等傳統行業的產能過剩而言,國內風電設備產能過剩應該說是一種相對過剩。”渤海證券研究員李新渠認為,一方面,相對受制于電網瓶頸,風電消納不足,影響了風電產業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雖然風電裝機增長速度很快,但相對中國風能資源而言,風電開發前景仍十分廣闊。
中國風電行業協會秘書長秦海巖由此呼吁,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采取市場化手段,引導我國風電產業有序發展,比如盡快建立行業準入制度,提高整機制造業入行門檻等;同時鼓勵有實力的制造商“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資料顯示,在過去近30年來,全球風電裝機量一直保持著每年20%增長速度。隨著各國新能源政策的逐步釋放,國際市場對風機的需求將是國內市場的3至4倍。預計今年國際風電設備年需求量將為5000萬千瓦。“這無疑是一塊誘人的蛋糕。”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航天萬源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韓樹旺說“我國風電裝備制造商在積極參與國內市場競爭的同時,一定要加快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拓展更大更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來自國際市場的聲音表明,具有自 主 創 新 能 力 的 中 國 風 電 裝 備 企業———金風科技、華銳風電和東方電氣等———正在加大“走出去”的步伐。丹麥咨詢公司BT M的一份調查報告稱:盡管丹麥維斯塔斯和美國通用電氣目前仍把持全球風力發電機組供應商的頭兩把交椅,但中國企業正在迎頭趕上。中國的華銳風電、金風科技和東方電氣均已躋身行業全球前十名,同時中國企業正在積極競爭出口市場。
目前排名世界第三位的華銳風電,在2009年向印度出口了10套各1.5兆瓦的風電機組,并在今年3月份從美國超導體公司購買了電氣系統,供其自主研發的5兆瓦風電機組使用。華銳風電董事長韓俊良雄心勃勃地表示“公司計劃未來出口這種大容量風電機組。”
而金風科技早在兩年前已斥資4120萬歐元收購了德國V EN SY S能源股份公司70%的股權,并在德國建立生產基地,成為國內第一家具備完全自主研發設計能力和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風電整機制造商,并由此取得了中國風電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許可證。去年金風科技又在澳大利亞成立子公司,今年在美國設立子公司。有外電稱:金風科技芝加哥子公司的成立,宣告這家中國企業開始向美國由通用電氣主宰的市場發起沖擊。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