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碳交易融資難題,德意志銀行資本市場中國區副總裁黎興建議銀行成立專門的綠色部門進行研究和運作。但目前,國內銀行對此認識還比較膚淺,雖有銀行愿意去嘗試,但無從下手,目前介入較深的只有一到兩家銀行,所以國內碳融資依舊比較尷尬。
興業銀行是其中的一家。興業銀行公司業務部產品開發處處長曹斌表示,今后3年,興業銀行將至少投入100億參與節能減排和碳的市場,把興業銀行打造成一個中國最好、最大的碳交易的金融平臺。興業銀行2008年始全面地研究CDM市場,準備今年向市場推出中國第一款碳金融產品包,主要是根據CDM當中最主要的當事人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務。
交易所或成風控主角
1997年12月,180個國家聚集在日本京都簽訂了《京都議定書》,并約定于2005年起生效。其中規定了38個工業國家在2008年到2012年5年期間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比1990年減少5.22%,這為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因此,“后京都時代”的政策變化成為碳交易市場面臨的最大風險。
中國水電建設集團新能源公司主任張宏偉表示,未來不僅需要政府加強對行業風險的控制,例如建立企業信用機制,還需要加快引入市場手段,充分利用產權交易所、金融機構來實現風險控制。
黃杰夫認為,目前,碳交易市場的交易方主要通過交易所對未來碳價進行套期保值,要利用好現有的工具進行風險對沖。但整體而言,中國的金融行業實際都沒有跟上碳市場的發展和金融創新的步伐。
2008年7月,中石油資產管理公司、天津市政府和芝加哥氣候交易所達成協議,計劃在天津建立碳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副總經理穆玲玲表示,目前,交易所建設正在積極籌備中。此外,湖南CDM服務中心主任張漢文也表達了爭取打造國內碳交易所的意愿。
穆玲玲表示,無論“后京都時代”的政策如何變化,積極籌備碳交易所的計劃不會改變,而目前業界對未來“京都議定書”的規定更嚴格的預期較高,很可能發展中國家也要承諾一定的減排量,屆時市場對碳交易所的需求將更加迫切。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