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低碳未必需要高技術高成本
五年前,在以“自然的睿智”為主題的日本愛知世博會上,人們大聲呼吁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共存。如今在上海,這被集中指向一個理念,那就是低碳。
低碳建筑,在世界上很多地方早已成為現實。
在西班牙馬德里南部,有一棟大房子,遠遠看去像是由一扇扇巨大的竹窗“拼”起來的。這是一棟非常有名的低碳建筑,獲得過建筑行業著名的“英國建筑皇家學院大獎”,那就是“竹屋”。
但是,住在這里的卻并不是什么名門望族,而是當地的低收入戶——這是由馬德里市政廳建設的廉租房。建設成本非常低廉,但是可以抵擋馬德里的炎炎夏日,并為戶主營造一個隱私空間。此外,“竹屋”還采用了多種節能的設計,加強水的回收利用。
如此看來,低碳也許并非就意味著高科技、高成本。這棟具有顛覆意義的“竹屋”,如今也來到了上海,成為世博會最佳城市實踐區50個經典案例之一。
在世博園浦西園區,倫敦零碳館是馬德里“竹屋”的新鄰居之一。“零碳館”日常所需的電,全部自給自足,太陽、風、甚至吃剩下來的飯菜,都被用來發電,完全摒除了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真正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在“零碳館”屋頂上,有22個彩色風帽,隨著風向靈活地轉動。通過這一設計,新鮮的空氣源源不斷地輸入每個房間,并將室內空氣排出;在零碳館里,“空調”也不需要耗電,因為用的是黃浦江水,利用水源熱泵做成的天然“空調”。
在這里,房子已不僅僅是居住的空間,更是一個生產資源的機器,一種新的運轉模式。
當你為這一切而驚訝的時候,更讓人驚訝的,也許是它的成本——雖然低碳建筑需要增加很多節能措施,但同時因此也減少了很多耗能設施,例如空調,“它的建設成本只比普通住房高15%。” 零碳館協館長陳碩說。
3
低碳建筑遭遇“中國式難題”
事實已經表明,技術與成本已不再是低碳建筑不可逾越的障礙。英國綠色委員會發布報告稱,將在2020 年讓所有非住宅建筑物實現“零碳排放”。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也陸續推出降低貸款利率、減稅等政策鼓勵開發商建造節能建筑。
對于以“起吊機經濟”而聞名的中國來說,推廣低碳建筑或許更為必要。“中國不注重建筑節能,從而導致每年新增7億~8億平方米不節能的住宅和商業建筑,這些建筑在未來幾十年里將無節制地消耗大量能源。”世界銀行在《中國促進建筑節能的契機》報告中警告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