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主導權之爭日趨激烈
從19世紀的“煤炭-英鎊”體系,到20世紀的“石油-美元”體系,與國際大宗商品、特別是能源的計價和結算綁定權是貨幣奠定全球霸權地位的根基。全球碳金融競爭的戰略實質就是參與各方希望通過發展碳金融,掌握未來碳交易的全球定價權。
目前,無論在全球碳交易的配額市場還是項目市場,歐元都占據著相當大比例的使用空間,是碳現貨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場的主要計價結算貨幣。隨著各國在碳交易市場參與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家也試圖提升本幣在碳交易市場體系中的地位。日本試圖使日元成為碳交易計價結算的第三貨幣,美國更是在美元逐步失去全球儲備貨幣信用優勢之時,試圖為美元找到新的出路。此外,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韓國等國也試圖將本幣與碳交易掛鉤。
美元是美國主導國際金融市場的核心工具,也是美國經濟霸權的基石。從歷史上看,美國的國際戰略是基于石油展開的,隨著石油被新能源所替代,這一根基也將隨之更替,從“石油-美元”轉向“碳排放-美元”。由于歐元已經搶占了先機,一場碳貨幣之爭難以避免。目前,芝加哥氣候交易所擁有企業VER(自愿參與減排)定價權,歐洲氣候交易所掌握EUA(歐洲排放單位)碳期貨的定價權,歐洲能源交易所占據EUA碳現貨的定價權。
全球碳金融發展面臨的風險
雖然國際碳交易市場正處于快速發展期,并日益成為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機制,但是由于碳交易市場不是自然形成而是源于人為制造的需求,這使得供求關系影響價格的機制在碳金融中的作用很弱。碳金融發展仍面臨諸多難題和風險,容易受到很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
首先是市場分割的問題。目前國際碳交易市場多以國家或地區為基礎發展而來,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在相關制度安排上存在很大差異,比如,排放配額的制定及分配方式、受管制行業的規定、是否接受減排單位、如何認定減排單位以及交易機制等,這些差異導致不同市場之間難以進行直接的跨市場交易,形成了國際碳交易市場高度分割的狀態。
其次是政策風險的問題,“后京都時代”國際社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政策走向,將對今后全球碳交易市場產生重大影響。由于各國就對當前實施的《京都議定書》中的有關規定存有廣泛爭議,2012年以后相關政策的延續性仍是個未知數,這將成為未來國際碳交易市場發展面臨的最大政策性風險。
第三是交易成本的問題。較高的交易成本也會對市場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其中也包括由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道德風險。監管部門要求指定的運營機構負責減排項目的注冊和實際排放量的核實,涉及的費用較為高昂。由于目前缺乏對中介機構的監管,有些中介機構在材料準備和核查中存在一定的道德風險,這在無形之中加大了市場的交易成本,不利于項目市場的發展。
(執筆:新華社經濟信息編輯部李真盧德坤楊曉靜 參與調研人員:新華社經濟信息編輯部低碳經濟研究小組)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