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兩個“奇缺”
“維斯塔斯的經驗表明,海上風電的建設、開發和運行,遠比陸上風電復雜得多。要確保風電廠良好運行,需要兩個方面非常重要的因素,一個是要有成熟的技術,另外就是要有項目開發方面的經驗。”
在給《財經國家周刊》的郵件回復中,世界風機巨頭維斯塔斯的有關負責人表示,而這兩方面正是中方目前所奇缺的。
按照國家發改委的要求,在進行海上風電開發前必須進行風況條件、設置條件、選址條件、環境條件在內的多項調查,然而,雖然眾多電力巨頭已經基本瓜分了東部沿海的海上風場,但針對海上風場的科學攻關寥寥無幾。
“目前東部沿海樹立的測風塔不下百根,但大多數測風塔只是擺擺架勢,全國符合設計標準的測風塔可能只有中海油樹在威海的一根。”中國可再生能源委員會一位專家告訴《財經國家周刊》。
“現有的海上風場,要么沒有進行前期調查,要么其調查結果也被束之高閣。”前述可再生能源委員會的專家表示。
和測風裝置等前期調查工作相比,海上風機的難題更為棘手。即便如此,包括華銳風電在內的國內風機巨頭紛紛表示已經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上風機”,其中華銳風電鹽城基地的3兆瓦海上風機已經批量生產,并已經供給上海大橋風電場安裝并網。
“目前國內陸上風機的可利用率不到90%,海上風機的技術遠遠高于陸地,國產風機的可利用率將會更低。”雖然上海大橋風電項目已經并網發電,但很多專家并不看好其未來。“這不是商業項目,更靠近為世博會而建設的形象工程。”江蘇大豐市風電產業招商局局長康紅說。
“按照科學的研制程序,一般的海上風電機組樣機需要先在陸上試運行,然后再到海上,而且從樣機運行到投入生產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賀德馨表示。
專家指出國外超過5兆瓦的海上風機一般需要在岸上運行監測3年以上,并進行海上惡劣環境下的風機各參數非標準排量模擬仿真試驗后,才逐漸確定批量生產,而國內風機老大華銳風機4年前才開始涉足海上風機領域?!?/p>
更令人擔心的是,海上風場將遭遇臺風的威脅,而因我國海上風電的極值風速目前仍無法確定。
“桑美臺風2006年登陸浙江,最大風速78米/秒,導致浙江蒼南風電場28臺風機倒了20臺,整個風場幾乎報廢。”顧為東說,如果沒有科學、
扎實的研究,海上風場將難以避免蒼南的災難。
“目前運營的國產風機質量問題,可能在未來兩到三年后集中爆發。” Frost & Sullivan咨詢公司能源與電力系統分析師曹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