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高員工的“幸福感”應成為企業管理者的價值追求。為員工創造幸福的生活是企業管理者的神圣職責,因為它既是我們辦好企業的目的之一,也是我們辦好企業的前提之一。企業給員工以幸福的滿足,員工回報企業以敬業和奉獻,這是人企關系上理想的良性互動。因此,讓員工生活在“幸福的家園”是企業管理者的責任,把企業建成“幸福的家園”則是員工的追求。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既是人的天然本性,也是“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美國《獨立宣言》)。
“幸福的家園”是連接企業、管理者和員工的“金色紐帶”,應該成為企業和員工協調發展的共同愿景,成為企業管理者的價值追求并付諸積極的踐履。用“幸福的家園”凝聚人心(而不僅僅是高收入),用強烈的幸福感受增強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依戀感和歸屬感,可以有效地改善員工與企業、與管理者的關系,形成上下同欲、和諧內聚的良好氛圍,從而激發廣大員工的創業熱情和干勁;可以長久地保持員工對企業的高忠誠度,泰山壓頂不彎腰,風吹雨打不動搖;可以更好地挖掘員工的潛能,發揮其聰明才智。只有這樣,才能造就一支時刻關注企業發展、真正與企業共沉浮的高素質的員工隊伍。當前,金融危機的后時代特別需要這樣的員工隊伍。有了這樣的員工隊伍,在目前這種嚴峻的形勢和挑戰面前,才能夠做到精神不倒,作風不垮,信心不減,人心不散。
三、切實提高員工的“幸福感”。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比如在某些人看來,一邊喝酒一邊看世界杯比賽讓人幸福死了;在另一些人看來,這簡直是浪費時間。這樣看來幸福因人而異,似乎無法找到客觀的指標。其實不然。幸福是與快樂密切相關的,長期的快樂就是幸福;而快樂的體驗是實實在在的,是可以衡量的,是受到客觀環境影響的。
學術上的研究證明,人的幸福受到基因、文化、教育、環保、人權保障、工作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影響。比如,專家認為,東亞快樂鴻溝的五個成因:一是高生產高消費帶來一系列問題;二是過于追求競爭;三是教育方式以及整個文化的影響;四是過分強調大同、秩序以及集體利益;五是過分強調面子問題。
而中國快樂鴻溝的形成,除了具有東亞的一般特征之外,還具有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一是經濟發展不平衡;二是弱勢階層承擔了社會轉型的主要代價;三是精神文明、社會治安、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與經濟增長的嚴重不協調;四是竭林而耕、竭澤而漁、竭礦而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帶來的環境污染,城市盲目擴張和濫耗資源的影響;五是缺乏健康的價值觀、積極的心態和自我調適能力。
那么在企業,員工的“幸福感”與那些因素有關?企業管理者如何提高員工的“幸福感”?筆者認為,提高員工的“幸福感”既要重視物質條件的改善,更要重視非物質因素的影響。因為物質條件的改善(包括收入的提高、衣食住行的條件等),直觀而外在,容易引起重視;而非物質因素(主要是精神方面)效用的顯現需要潛移默化的過程,間接而緩慢,常為人們所忽視。物質條件的改善見效快,但效用有限;非物質因素的影響雖然見效慢,但效用恒久。兩者并重,才能切實提高員工的“幸福感”。以下簡要談幾點非物質因素的影響問題。
建立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領導與員工、員工與員工,和睦相處,真誠相見,友善相待,能夠滿足人們的社交需求,促進溝通協作,形成團隊合力。雖然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但企業內部不應過分強調競爭,特別要杜絕欺詐失信行為,應該引導員工建立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建立關愛他人、幫助同伴等于幫助自己的理念。
營造寬松活躍、富有激情的工作氛圍。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都在工作時段,如果不能在工作中體驗到快樂,人生的幸福又能從哪里來呢?因此管理者有責任創造一個生氣勃勃、充滿活力的工作氛圍,激發員工的智慧,讓員工快樂地工作,激情地創造,從工作中感受到人生的意義。首先要營造平等的氛圍,管理者要有意淡化領導角色,引導員工敢想、敢說、敢做,敢于創新,樂于創新;其次多贊揚少批評,多獎勵少處罰,鼓勵揚長避短,培養自信心,讓人人都能崗位上成為明星員工。
建設安全文明的生活環境。許多企業都有自己的生活小區,員工聚集而居,形成相對獨立的社區。如果這個社區環境幽雅,秩序井然,人們和睦相處,親如一家,自然其樂融融;倘若環境臟亂,秩序混亂,治安情況惡劣,居民文明素養低下,陋習肆虐,鄰里交惡,糾紛不斷,則人們的“幸福感”必然大量流失。
非物質因素的影響還有其他許多方面的內容,如員工獲得尊重、關心、理解和信任,得到培養和重用;員工的合法權益受到保障;員工對企業民主管理、廠務公開的滿意度;企業用人和分配機制的完善程度;管理者管理行為的公正和公平;企業對員工個人價值實現的認同和為其提供的條件等等。這些方面與金錢關系不大,而與精神因素密切相關,屬于心理、情感體驗的范疇,與“幸福感”有直接關系,應該引起企業管理者高度重視。
把“幸福感”理念引入企業管理,有利于“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真正落到實處。企業的“幸福管理”是一個嶄新的課題,涉及到企業物質、精神、政治“三個文明”建設,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值得企業各級管理者認真思考和探索。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