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變成燃料棒
一個專門生產垃圾燃料棒(RDF)的工廠,令人大開眼界。這家工廠位于茨城縣神棲市。垃圾從收集車上卸下后,即進入全密閉處理流程。將垃圾破碎、干燥,再通過分選剔除不可燃物,最后搖身一變成了RDF,即一支支直徑3厘米、長5~7厘米的燃料棒,可以作為特別設計的發電廠的燃料。
據專家介紹,RDF生產技術是英國人1967年發明的,目前應用最多的國家是日本,目前運營能力最大的處理廠每天可生產400噸燃料棒。垃圾燃料棒含水率低、熱值高,可與燃煤媲美,是符合低碳運行要求的優質新能源。
在福山再生發電廠,筆者一行目睹了RDF的“后半生”。這個發電廠是日本最大的RDF發電廠之一,每天處理RDF314噸,日發電量兩萬千瓦時,具有良好的經濟和環境效益。
日方技術人員告訴我們,燃料棒經過1500攝氏度以上高溫燃燒后,最后的填埋物質只有燃燒物的5%,即日處理314噸RDF(相當于600噸左右原生垃圾),送到填埋場的終產物只有15噸,且整個運行過程無臭味無污染,能有效抑制二惡英等不良化學物質的生成,對環境沒有影響。
親近垃圾實惠多
與國內一些蚊蠅肆虐、惡臭撲鼻的垃圾處理場形成鮮明對照,日本東京新宿區的垃圾轉運站,不僅建筑風格新穎別致,而且環境潔凈幽雅。
新宿垃圾轉運站周邊全是高檔住宅區,和學校一墻之隔。周圍小垃圾樓的垃圾運到這里進行壓縮轉運,一天可處理200噸垃圾。這個垃圾轉運站具有綜合功能,垃圾處理部分在地下一層,地面建筑用于辦公,并設立環境教育中心;頂層建有網球場,作為對周邊居民的補償,向公眾免費開放,周圍居民可以來這里休閑鍛煉,甚至可以借用會議室來待客、聚會。
在琦玉縣越古市資源循環利用中心,居民家中淘汰的舊家具被收集運送到這里,經過修補和清洗,以低廉的價格提供給需要的人,并定期舉辦售賣會,每每被搶購一空。中心還將人們隨手扔掉的朽木、廢塑料、舊書刊等,通過孩子和殘疾人之手,制成妙趣橫生的工藝品,擺放于中心特設的公眾教育館。中心不僅成為公眾活動場所,還為23位聾啞殘疾人解決了就業問題。
日本人樂于和垃圾場(站)為鄰。橫濱金澤垃圾焚燒廠內有一座漂亮的游泳館,同一般的文化體育活動場館相比毫不遜色。廠方負責人高木先生介紹說,游泳館使用垃圾焚燒廠余熱,以低廉的票價向公眾開放。像這種傍著焚燒廠建起的游泳館在日本還有很多,周圍居民都可以在這里享受超值服務。 (特約撰稿 董聚山 作者單位: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員會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