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滕森還提及了時機問題,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目前,美國國會參議院尚未對氣候變化議題顯示出足夠的興趣。有時候,期望高可能并沒有什么不好,但如果在不恰當的時候抱有過高的期望,則可能導致爬得越高摔得越疼。
克里斯滕森不認為這次大會未能達成法律協議是哪一方的錯。從歐盟的角度看,它向來認為自己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領袖,但歐盟內部在氣候議題上也莫衷一是,主要是意大利、波蘭等國有不同意見。由于內部無法就“2020年前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30%”的目標達成一致,歐盟難以在哥本哈根大會上影響到其他集團。所以,“歐盟這次整體發揮的作用比起基礎四國和美國來說,是令人驚訝的小。”
他補充說,作為主席國的丹麥政府也犯了某些錯誤,比如,丹麥以為美國會有比較積極的姿態,因而沒有給發展中國家足夠的關注,讓發展中國家感覺自己的意見被漠視。
克里斯滕森認為,中國在哥本哈根大會上的立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中國按照要求采取自愿減緩,“而(若像發達國家苛求的那樣)采取自愿減緩又要接受國際監督,這是聞所未聞的事情。”
墨西哥大會前談判不容樂觀
在2010年1月31日——各國向聯合國通報各自的減排、減緩目標的最后期限前,聯合國共收到55個國家的承諾,其中包括所有的發達國家和24個發展中國家。因此,這也可以看作是所有排放大國首次一致表示愿意減排。
不過,克里斯滕森認為,這些指標只是“低端”的,且同哥本哈根大會前各國提出的目標并無區別,“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聯合國沒有一個法律機制來強制這些國家實現目標。”
而按《京都議定書》的要求,如果發達國家在第一承諾期未完成減排指標,那么就要在第二承諾期完成,并追加相應的懲罰。但目前看來,有沒有第二承諾期還是個問題。即便有第二承諾期,那么減排時限也可同樣地被拖到第三、第四承諾期。而像美國這樣的國家,其國會并不愿意遵從聯合國這個超國家機構的約束,在審批《京都議定書》或其他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變化協議方面必然動作緩慢。
接下來,聯合國框架下的一系列氣候談判將陸續進行,與此同時也將有一些政治行動。比如,法國將在4月1日舉辦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死锼闺粺o調侃地說:“希望愚人節這天舉辦會議不那么糟糕。”
玻利維亞將于4月20~22日舉行“氣候與人性”的會議,其目的是希望促成一項更有約束力的氣候協議,但會議主辦方倡議的全球機制與當下的完全不同。
而丹麥在年底的墨西哥大會之前,仍將一直是UNFCCC締約方大會主席。不過克里斯滕森說,很難弄清楚丹麥政府的政策走向,加上擔任哥本哈根大會前半段主席的丹麥氣候與能源大臣康妮·赫澤高已經出任歐盟應對氣候變化委員,所以丹麥在未來發揮的作用將“非常有限”。
那么,未來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克里斯滕森說,美國總統奧巴馬前不久表示,誰能成為清潔能源的最佳制造者,誰就將成為未來的經濟領導者。
克里斯滕森說,中國現在似乎走到了歐盟和美國前面,因為中國數年前已經開始在新能源方面采取行動,而美國目前才剛剛開始。盡管歐盟在技術上占據優勢,但中國在社會機制和市場方面有優勢,可供施行新能源政策。
他說,歐洲“可能在小范圍內做得比較好,但系統性不強,而且跨學科的研究傳統沒有中國深厚。就發展進程而言,尤其是風能和太陽能方面,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市場,也是最大的制造者了。可再生能源產業在中國的增長實在是非常明顯”。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