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有兩個忌諱(Taboo):性和暴力,顧修全說:還得加上一個:Money,我們都愛錢,卻不愿意承認,潛意識總是跑出來搗蛋。在這種狀況下,怎么可能脫貧致富?
由于自小生長在香港的一個貧困家庭,父親是一位老實本分的裁縫,見識了貧窮的狀態,顧修全深刻地體會到錢的重要性。
而最近二十余年市場經濟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很大的沖擊波,人們對財富的追求是數千年來對金錢和財富壓抑的釋放,是一種潛意識的演變,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沖擊下,人們的欲望本能般地沖刺而出,每個人都渴望改變自己的經濟命運。
顧修全所指的財富有著廣泛的涵義,包括完整的人格、豐盛的人生以及經濟的充裕等多方面。他認為在這個“經濟哲學”里,貧窮和痛苦是人們追求財富很重要的原動力,而貧窮是一種心態,不僅是金錢的缺乏,還有意識、毅力和行動上的貧乏。
創造財富不僅是一次智力游戲,更是意義豐富的心理游戲,當你了解到其中的奧妙后,創造財富的過程就像談戀愛那樣,身心俱在,樂此不疲,而且還有一路上的羅曼蒂克。
貧窮有貧窮的根源,富裕有富裕的理由。在顧修全看來,這個根源和理由都統合在一個人的潛意識之中。
潛意識是由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來的,他用冰山來比喻潛意識的重要性:就像冰山的主要部分存在于水下面,人類個性的主要部分也位于意識水平之下。
人類行為的真正重要的引起因素位于個性的這個部分之中,也就是潛意識,潛意識包括我們沒有覺察到的個性的所有方面。
來自潛意識的力量無可估算。顧修全在《自我創富學》中詳盡地分析了李嘉誠、成龍和金庸等香港名人的自我創富史,他認為李嘉誠的“創富意識”是他不斷掀起高峰的原動力。
潮洲人有兩個特色,一個是濃厚的家族觀念,另一個是對長上權威的遵從。李嘉誠是長子,開始創業的時候,父親不幸病逝。
弗洛伊德說,至親人士的死亡,在潛意識里會造成一種嚴重的失落與哀傷,為了克服這失落與哀傷,我們會潛意識地向這親人認同。
李父在病塌上的臨終之言和托付之詞,就像一首“義勇軍進行曲”不斷地在李嘉誠腦海中翻滾,刺激起他馳騁商場的斗志和決心。
李父是一位博覽群書而受人推崇的老師,李嘉誠潛意識里對父親的認同感,讓他勤讀古書,成為一代儒商。
顧修全在社會的底層長大,從小就給大戶人家送父親做好的旗袍,受夠了白眼,潛意識中有一股強烈的欲望要脫離貧窮的圈子,他后來將心理學與商業結合,致力于讓更多的人創富,與此莫不相關。
讀大學的時候,顧修全的英文成績非常好。有一次他的老師給他做心理分析,他回憶起6歲時候的一件事情:當時家里收到一封信,顧修全拆開來看,信里全是英文。有一個伙計毫不留情地說:你如果看得懂,你爹就不用做裁縫了。
這句話在顧修全腦袋里埋下了種子,在不知不覺中驅使他非常刻苦地學習英語。這就是潛意識的原動力,顧修全早就忘記了那件事情,但是它所形成的力量卻在暗中左右著一個人的行為。
用弗洛伊德的理論和方法來看企業,可以看到很多平常眼光看不到的內容。顧修全舉了一個例子:他到一家企業,只要看前臺小姐接電話的方式,看職員接待客戶的態度,看經理處理事情的方法,就可以知道老總是什么樣的人,其中就是運用“戀母情結”的觀點。
按照這個觀點,一個成年人以后的思想、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他過去的生活經歷。在一個企業里,老總的角色往往就相當于“母親”或者“父親”,他們曾經的言行舉止、處理問題的方法會被職員牢牢地記住,在他們的潛意識中產生影響,潛移默化地決定著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很多人都說大海航行靠舵手,很多人都知道一把手是企業的命脈,但是,老總的潛意識究竟又與什么有關聯呢?當老總碰到瓶頸的時候,又如何尋找突破的辦法呢?顧修全說,這需要靠心理分析,通過進入潛意識,找到內心的真實需要,以及潛意識帶來的答案。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