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國內的風電設備制造產業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大多在售后服務體系上存在問題。有的風電設備在同一批供貨的風電項目中,其內部的電氣元件、控制系統卻采用了多種不同廠家的產品。這就給風電場投運后的備件儲備造成很多麻煩。”鄧輝說,由于缺乏經驗豐富的售后服務人員,對一下子就投運上百臺風機的大型風電場來說,前期的發電效率也會因維修速度而受到極大的影響。
我國風機國產化率偏低,也將影響風電場的運營收益。“前段時間換了一個整流橋,進口件要800元,而國產件只要80元。”鄧輝說,風機壽命大約為20年,質保期只有兩年,根據國外經驗,5年左右,由于風電設備各個部件的老化和磨損造成的故障率和維修費用會明顯增加。“雖然我們發電場每年有5%—8%的投資收益率,按當地標桿電價5毛4分錢計算,這幾年的盈利水平還能夠達到設計要求。可是如果國產化率跟不上,隨著維修成本的上升,今后很難保證這樣的收益。”
“風電技術研發和創新,是我國風電產業乃至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關鍵支撐體系,但目前來看,存在技術空洞化問題,令人擔憂。”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介紹,目前,我國還不能掌握風機生產的許多核心技術,如控制系統、齒輪箱、發電機等,這都束縛了風電產業的發展。
并網難,難在系統接入
“張北地區的風源主要是季候風和山地風,一天之中,凌晨風力最好;一年之中,秋、冬、春季風力最好,夏季較差。”中節能滿井風力發電場電站運行部副經理閆海霞告訴記者,當風速達到12米/秒時,機組可以達到20萬千瓦時的滿功率發電;當風速超過25米/秒時,就會自動停機。
風電場每天的發電輸出變化這么大,會不會對張北電網造成影響?鄧輝解釋,當風速超過12米/秒時,各個風電場的瞬時輸出達到滿負荷狀態,張北220千伏變電站將會超負荷,此時必須限電,以確保運行安全。這樣,各個風電場就難以滿負荷運轉。目前,張北電網后續100萬千瓦容量的配電設備已基本建好,可以滿足未來新建風電場的需求。
根據荷蘭、德國等風電發達國家經驗,風電占當地總發電量不能超過20%,否則當地電網無法承受負荷沖擊。從電網的角度看,較好的方案是發展智能電網,也就是自動分配煤、水、風、光、核等發電方式的發電量,自動調配各種用戶的用電量。但是發展智能電網投入大、技術難,是目前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難題。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一些地方出現的風電并網問題,并非技術原因,而是系統接入問題。比如,我國有些風電場雖建在風力條件好的地方,卻遠離當地電網。“過去我們電網公司掏錢將電網延伸至客戶端,是因為可以不斷地收取電費;現在卻要自己出錢建網接入風電,再給風電公司交電錢,誰愿意干呢?”一位業內人士道出了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