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而言,中國可以推動清潔能源改革,但首先需要解決內部問題,如就業、資本投向、資產價格等,以促進傳統出口依賴型產業的轉型。同時,中國還應該效仿日本上世紀90年代以后所倡導的半導體和液晶革命。當年,日本就是利用這兩大產業維持了自身的經濟地位。中國也應該推進自身產品的優勢分工,擺脫低水平加工,與美國形成經濟上的共生關系。
日本經濟之所以沒有垮掉,最主要就依靠半導體和液晶兩大產業。中國應該盡快形成在新能源方面的產業架構,尤其需要收購國際上一些先進的新能源技術,建立一套獨立的新能源產業體系。這套體系不僅能滿足國內,同時也能滿足全世界的需求。
由此,中美兩國經濟體將呈現互有優勢的局面,相當于大幅調整了兩國的貿易結構。而發展新能源產業的最大優勢就在于此:其既能滿足中國,也能滿足美國的需求。
新能源是機遇而非負擔
上海證券報:朱棣文此次訪華的一項主要議題就是氣候。這會否對今年年末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帶來影響?
武建東:當然,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不會因為朱棣文的一次來華訪問就決定走向。但中美如果能在氣候、能源合作方面達成共識,則意味著世界經濟就具備了一次重新振興的邏輯起點。屆時,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的發展將成為中美這兩個全球主要大國的機遇而非負擔。在探索這一機遇的過程中,中美需要反復溝通才能達成協議。而一旦中美之間未能達成協議,則意味著未來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中所達成的協議也將失去意義。
事實上,中國具備和美國討價還價的巨大空間。為此,中國應該盡快形成自身的新能源計劃、清潔能源戰略、氣候管理規定以及奠定國際分工的總體戰略思想。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