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碳金融”,通俗地講,就是服務于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金融活動。通常來看,國際范圍內與低碳經濟相關的“碳金融”業務主要包括四方面:①“碳交易”市場機制,包括基于碳交易配額的交易和基于項目的交易;②機構投資者和風險投資介入的碳金融活動;③碳減排期貨、期權市場。《京都議定書》簽訂以來,碳排放信用之類的環保衍生品逐漸成為西方機構投資者熱衷的新興交易品種;④商業銀行的“碳金融”創新。
推薦閱讀
傳建行再融資規模或達750億 A股定向增發450億 巴菲特大幅增持銀行股NDF風向漸變:人民幣升值預期上升 浦發去年凈利增5.6% 不良率下降 股份制銀行高管薪酬再成焦點 3月強勁數據或致二季度加息 三大行繼續減持外幣債券 ATM機取3000元丟81萬 目前,國際上的“碳金融”業務已經在國外有了較多的實踐。例如,荷蘭銀行就致力于構造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金融理財產品獲得了巨大收益。通過對各類上市公司股價表現的研究,荷蘭銀行發現近年來開展環保業務的上市公司股價表現遠好于股市綜合指數,于是選擇這些公司為樣本股,設計了氣候指數和水資源指數,并推出收益與上述指數掛鉤的氣候和水資源環保理財產品。這兩個產品推出后深受歡迎,僅通過歐洲某大型超市就賣了3000萬瑞士法郎。
目前,我國的碳排放交易已經開始起步。2008年8月5日,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宣告成立,成為國內首個環境能源交易平臺。僅僅半個小時之后,北京環境交易所在北京金融大街正式掛牌。同年9月25日,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也在天津濱海新區舉行揭牌儀式。與此同時,由民間推動的碳交易峰會也分別于北京、上海等地舉行。碳排放交易開始在中國活躍起來。
但是,我國其他方面的“碳金融”發展還較為落后,主要集中于各類“綠色信貸”業務。盡管銀行對綠色信貸興趣不斷提升,但其在銀行信貸總規模中的比重仍然較小。例如,作為國內綠色信貸的“先驅者”,興業銀行在2008年由于采納“赤道原則”,遭遇市場對其業績下滑的擔憂,當時興業銀行也被迫表示其業務中屬于“赤道原則”范圍的比例較小,這從側面反映國內銀行在綠色信貸方面的投入規模仍然有限。
就在中國本土金融機構的“碳金融”逐漸起步之時,國際金融機構已對中國的“碳金融”市場表現出了巨大的興趣。2004年摩根士丹利進入了碳排放交易項目,2006年承諾5年內將投資30億美元擴展二氧化碳排放額度業務。目前,摩根士丹利項目有寶豐縣耐火材料生產線焦爐煤氣利用項目(一期)、固始縣楊山明源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物質熱電廠項目、平頂山瑞平石龍水泥有限公司低溫余熱電站工程等。而中國目前最大的碳交易項目—遼陽石化公司的氧化二氮減排項目,則被高盛國際和加拿大納德資產管理公司拿到。截至2008年底,高盛國際在華已經擁有了黑龍江建龍富余煤氣發電項目、河南昌源36兆瓦生物質發電項目、黑龍江東寧大架子山和西大崗風力發電項目、黑龍江東寧華富風力發電項目、黑龍江依蘭雞冠砬子山風力發電項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