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經歷高速城市化,但同時也在承受其帶來的負面影響,環境就首當其沖。一個由中外環境與發展領域高層人士和專家組成的中國政府高級咨詢機構——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下稱“國合會”)日前建議全面評估過去30年城市化的政策,建立低碳城市的總體戰略。
上述建議是近日在上海召開2010年國合會圓桌會議上發出的,該會議以“城市低碳轉型與綠色發展”為主題,中外專家高度肯定了上海市近年來在探索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城市發展方面的做法和經驗。國合會外方首席顧問漢森更是強調,“在低碳城市建設方面,無疑,上海可以說是領軍城市。”
但是中國像上海這樣城市化的城市畢竟還是少數,據了解,從1978年起中國經歷了持續30年的工業化、城市化高速發展。城市總數已由改革開放初期的216個增加到目前的660個,城鎮的人口從1.72億人增加到2008年的6.08億人。
目前,全國城鎮化率達到45.68%,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地區生產總值18.6萬億元,占全國GDP的62%。“在過去25年時間里,中國比世界其他地方城市化的速度快3倍。”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干事里普發現,30年前,中國8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現在差不多一半搬到城市來了。他預測,接下來的15年到20年里,中國城市人口預計將會再增加3.5億人,城市人口預計會超過10億人。
“但高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遇到了資源日益短缺、環境污染不堪重負、城市生態赤字普遍增加等復合型、壓縮型、綜合型的環境問題。”國合會秘書長祝光耀說。
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在調研中發現,近年來,城市群之間的灰霾現象比過去嚴重,這些地區包括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等。而據世界自然基金會公布的資料,目前城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經是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80%,城市居民人均的能源消耗是平均數的兩到三倍。
“按照我國目前平均的狀況來比,最多增加一倍,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不能再提高了。”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江億說。
因此,在昨日的圓桌會上,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稱,多年來,環保部門采取了一系列綜合性政策措施,通過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和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這兩項環境管理制度,協調解決城市環境問題。
但大量增長的城市人口和消費需求與有限的資源、能源和環境容量之間的矛盾,必將成為制約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張力軍認為,中國的城市建設需要創新思路,制定政策,積極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促使從能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和碳排放密集型的增長之路轉向低碳、綠色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建設低碳城市。
為此,國合會建議中國應當全面評估過去30年城市化的政策,建立基于低能源的增長和低碳排放、高環境質量和高生活水準的新型城市化的總體戰略。新型城市化道路應當把城市發展中的能源、環境和適應氣候變化問題等作為優先的領域統籌考慮,抓好城市建設、交通、城市消費生活方式等能源消費快速增長的領域,強化政策制定。
國合會中方首席顧問沈國舫表示,在消費領域,特別是日常生活中的節能應作為城市節能的重點。可以根據建筑能耗,評估建筑節能技術和措施的效果,推廣建筑節能技術。將公共交通和非機動車、交通系統作為城市優先發展的領域之一。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