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嵩繪
核心提示
8月4日訊 哈藥總廠,哈爾濱的一張“名片”,利稅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近三成、每年銷售收入40多億元;此外,它帶給哈爾濱市民的,還有多年揮之不去的“藥廠怪味”。在城市GDP與市民健康面前,究竟該如何抉擇?根治“藥廠怪味”,究竟是“差錢”還是“差決心”?本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怪味侵擾居民難入睡,多次反映問題未解決
日前,記者驅車來到位于哈爾濱市學府路109號的哈藥總廠。當車行至幾個街區之外時,一股怪味便涌進車內。初聞稱不上刺鼻,但越聞越覺得惡心。
“半夜經常會被藥廠排放的臭味熏醒。”學府路125號的食雜店店主告訴記者,他住在這里多年了,附近居民每天都在忍受著,有條件的早都搬走了。
據悉,哈藥總廠廠區始建于1958年,當時周邊是一片荒地,經過半個多世紀發展,附近除了密集的居民區外,還有哈爾濱醫科大學、黑龍江大學,以及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二院、腫瘤醫院等大專院校和醫療機構。
記者在藥廠異味四溢的污水處理區看到,和高聳的廢氣排放塔比肩的,是正在加緊施工中的某回遷高層住宅樓?;剡w戶到時能住得安生嗎?記者心里直打鼓。
怪味隨風走,波及范圍遠不止周邊。“氣味早先是全天候的,現在大部分集中在晚上9點以后。”家住和興路沙曼小區的官女士說,小區離哈藥直線距離有5公里,每早一開窗就能聞到怪味。而她的工作地在龍塔附近,離哈藥足有10公里以上,也屬于怪味的“勢力范圍”。
周邊居民對哈藥總廠排放出的這種異味深惡痛絕。家住南崗區保健路的李大媽告訴記者,“白天味還算淡的,等到半夜放氣,比廁所還臭呢,每次我們就像躲瘟神一樣,立刻關門關窗”。
市民天天盼著怪味消散,卻一次次跌入失望谷底。
哈藥總廠周邊居民、學校教師多年來多次找企業交涉,很多市民還通過“行風熱線”等渠道向環保部門反映情況,當地媒體平均兩年掀起一輪輿論監督熱潮,但一陣陣疾風過后,怪味卻依然濃郁。
采訪中,很多居民都記得,兩年前,當地一家都市報根據市民反映,畫出了一張受怪味影響的城區示意地圖,非常直觀醒目,但“報紙都發黃了,問題還沒解決”。
環保部門稱排污達標,深度治理卻怪味依舊
對此,哈爾濱醫科大學曾專門做過一份關于“藥廠廢物排放對附近居民健康影響”的調研報告。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