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碳經濟的大環境下,一項旨在加速、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已提到了國家層面,一旦相關政策出臺,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的節能環保產業必將迎來重大的發展機遇。
今年3月1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主要內容是研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會議指出,要積極推行由專業節能服務公司與企業、公共機構等用能單位簽訂能源管理合同,提供節能設計、改造和運行管理等服務新機制。加強政策扶持和引導,運用市場手段促進節能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不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合同能源管理(簡稱EMC),是指節能公司通過與客戶簽訂節能服務合同,為客戶提供包括:能源審計、項目設計、項目融資、設備采購、工程施工、設備安裝調試、人員培訓、節能量確認和保證等一整套的節能服務,并從客戶進行節能改造后獲得的節能效益中收回投資和取得利潤的一種商業運作模式。
有數據顯示,我國目前能源利用率比國際先進水平低10%。從單位產品耗能來看,8個高能耗行業的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際先進水平高40%。我國節能服務市場前景還有待發展。有分析師指出,2010年節能服務產業產值有望達到800億元,增速保持在30%到40%之間,未來行業市場容量估算約為4000億元,足以形成一條新興的產業鏈發展。
合同能源管理推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
銀河證券的分析師洪亮認為,如果合同能源管理這條舉措能夠在國內推行的話,必將帶動一個新興的低碳經濟產業鏈的發展。“我個人認為,國家推行這樣的舉措是絕對正確的。對于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曾經在企業間推動節能減排都是‘一刀切’的政府行為,而現在政府可以利用這一類提供節能服務的企業把這件事轉變為企業行為和市場行為。”洪亮這樣認為。
洪亮還指出:“曾經可以說是央企最先萌發的綠色意識,在2004年的時候,中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上海寶鋼等幾家央企相應國務院的號召,聯合發起了《關于在中央企業創建資源節約型企業的倡議》,但最后收效不大。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國家繼續努力的推進節能減排工作,2008年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開始正式實施,對節能減排的要求上升到法律層面。之后國務院又迅速發布了《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明確了‘硬指標’到2010年,全國萬元GDO能耗要比2005年下降20%左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要比2005年減少10%。”
“雖然有了‘硬指標’,但不論對企業還是對國家,效果都不是很明顯,因為‘一刀切’的硬指標并不適用于所有企業。現在國家推進了合同能源管理這個辦法,對企業有利,因為是市場行為,所以企業也會有受益,并且能夠帶動一條產業鏈的發展,因為節能環??梢詮暮芏喾矫孢M行,比如有企業是專門從事建筑節能方面,生產余熱鍋爐等等,這些企業串聯起來就足以形成一條產業鏈。而且,合同能源管理辦法還有一個優點就是,能夠有這些提供節能服務的公司為企業‘量身定做’計劃,而不是以往‘搬、挪、套用’的方法在企業間推行節能減排。”洪亮最后說到。“如果合同能源管理措施能夠順利推行的話,現有的一些從事節能環保類業務的上市公司或將受益。”
眾多上市公司提供節能環保服務
據一位專門從事節能環保行業分析師介紹,我國現在能夠提供節能環保類的公司大致分為幾類。建筑節能的有:泰豪科技、同方股份、延華智能;電機節能的有:智光電氣、榮信股份;輸配電節能的有:置信電子、安泰科技;IGCC(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系統)業務的有:華光股份;生產余熱鍋爐的有:海陸重工;生產節能燈的有:華微電子、士蘭微、法拉電子、長電科技和三安光電等。
“我們公司主要的產品是余熱鍋爐。和常規鍋爐不用,余熱鍋爐中不發生燃燒過程,也沒有燃燒相關的設備,本質上講,它只是一個燃氣與水和蒸汽的換熱器。余熱鍋爐與燃氣輪機配合,燃氣輪機的排氣溫度約在500-600℃,進入余熱鍋爐,加熱受熱面中的水,水吸熱變成高溫高壓的蒸汽再進入汽輪機,完成聯合循環。所以,不會產生過多的碳排放,能夠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現在使用我們公司產品的企業很多,像沙鋼、寶鋼都有使用。”海陸重工證券部門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
海陸重工的主營業務為余熱鍋爐及其配套產品、核承壓設備的設計、制造與銷售。使用余熱鍋爐本身就是一種降低能耗、循環利用資源的手段。
其他企業如安泰科技,該公司以新材料與制品以及技術、生產裝備的研究、開發、設計、生產和銷售;相關技術開發、技術轉讓和技術咨詢服等業務為主。全國變壓器年空載耗電525.6億度,而非晶合金變壓器可降低空載損耗75%左右。目前全球只有日立金屬和安泰科技擁有量產非晶帶材的能力。不論是從技術水平、節能效果都能夠滿足于耗能企業的需求。
從市場中來,到市場中去。節能環保新政的出臺,不僅會有效減低我國那些能耗大戶的能源耗費,也讓從事節能環保服務的上市公司尋覓到新的市場商機,不愧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