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充滿傳奇色彩的創業經歷并非神話。作為新一代義烏商人,陸立軒將自己的學識、膽識和夢想結合在一起,投身太陽能產業。經過十多年的歷練,現在終于到了厚積薄發的時候。
昔日滿街發傳單
如今訂單滿天飛
“我們找個安靜的地方簡單吃個飯,邊吃邊聊,既節約時間,又不耽誤工作。”昨天中午,接受采訪預約的陸立軒給記者打來電話,采訪地點安排在一家僻靜的小飯館。由于年后訂單不斷,陸立軒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滿滿當當。
“別的企業都在四處找米下鍋,‘金禧太陽能’怎么會有做不完的訂單?”一見面,記者就拋出了第一個問題,因為不久前,金禧太陽能設備有限公司又接到了一個一億多元的大單,這對于一家成立不到兩年的企業來說,著實不易。
“表面看,我們的訂單滿天飛,別人卻看不到,事實上這全歸功于前些年的基礎工作做得扎實。”談到市場營銷,陸立軒坦言并無捷徑可走,初涉太陽能產業,陸立軒用最原始的方法———遍發宣傳單積累了客戶。
2002年10月,在深圳一家國企就職多年的陸立軒回到義烏,和妻子在稠州北路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小店做起了太陽能電池板和數碼產品生意。之所以選擇經銷太陽能電池板,還得益于陸立軒多年來在深圳收集到的市場信息。“深圳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窗口,歐美、港臺等地的最新產品信息很多,最初看到太陽能電池板是在美國的一份雜志上,后來在香港看到了產品。”陸立軒說,當時,太陽能電池板剛剛面世,許多人并不知曉,但在他看來,這個行業的前景非常廣闊,于是才下定決心回鄉創業。
和許多人一樣,創業之初的陸立軒遍嘗艱辛。由于產品沒有銷路,小店生意十分慘淡。為尋找客戶,陸立軒讓妻子守店,自己拿著成沓的產品宣傳單,每天到處發放。“大街上、市場里,甚至一些賓館飯店,我都一一走過,傳單發放的重點對象是外商。”陸立軒說,當年滿街發放傳單也曾飽受委屈,許多人將他看成發小廣告的小販,誰也想不到他居然是在國企就職多年的老牌浙大畢業生。
“有委屈,但收獲更多。”陸立軒說,作為營銷人員,最重要的是擺正心態。“發放傳單,是給對方提供新的產品信息,對有些人來說也許沒用,但對有些人來說也許就是送上門的商機。”
經過3個多月的“掃街”行動,效果開始顯現,不少收到傳單的外商開始找上門來。陸立軒說,當時義烏的外商數量只有一兩千人,在不到一年時間里,其中90%以上的外商都認識了他。這部分客戶不僅幫助陸立軒在義烏打開了太陽能電池板的銷路,也成了今天外貿訂單的主要提供者。
承受4億元飛單之痛
下決心創辦實體企業
2005年,陸立軒和妻子的小店已無法滿足訂單需求,于是他們成立了自己的外貿公司。憑著多年來在業界積累下的誠信和口碑,陸立軒的外貿公司頻頻接到大單。正當陸立軒的外貿公司做得順風順水時,2007年的一次“飛單”之痛,讓他下決心創辦自己的實業。
2007年4月,陸立軒接到了自公司成立以來數額最大的一份訂單———4億元人民幣。這份訂單是由西班牙一家公司通過溫州的代理商發來的。由于訂單數額較大,外商提出到工廠考察,并要求查驗產品的相關認證證書。這下難倒了陸立軒,不滿足外商的要求,訂單就要泡湯;答應下來,如果外商繞開自己,直接和供貨企業交易,也會竹籃打水一場空。思慮再三,陸立軒還是決定相信外商,帶其到上海一家供貨企業查看。
但事情的發展還是驗證了陸立軒的擔心。外商和供貨企業見面后,很快就將他撇在一邊,直接做起了買賣。“這份天價訂單成就了上海這家企業,但按照最低5%的利潤算,我的外貿公司至少損失了2000萬元。”陸立軒說。
巨額訂單旁落,讓陸立軒非常郁悶,但抱怨解決不了問題。陸立軒下定決心創辦實業,自己生產太陽能產品。這時,早起“掃街”發傳單認識的一個客戶也非常看好這一產業,成為了公司的股東之一。
經過一年的籌備,2008年4月,浙江金禧太陽能設備有限公司成立。陸立軒向自己的太陽能夢想又邁近了一步。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