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遍地石亂走”。在古代西北的邊塞歌吟中,嚴酷的自然環境,總令人望而卻步。
1958年的時候,著名詩人聞捷曾在一首《酒泉風光》的詩里這樣寫道:“酒泉,河西走廊的珍珠,日日夜夜閃耀著誘人的光芒,誰在這里都聽到親切的鄉音,來到酒泉就如同回到故鄉。”詩人不曾想到,他所描寫的當年基本建設大軍沸騰喧鬧的聲浪,50多年后又一次在這片戈壁上空回蕩。
如今,在酒泉碧藍的天空下,白色的風機塔,猶似擎天巨臂,以九霄攬月的宏大氣勢,讓亙古寧靜的荒原變成了轟轟烈烈的生產建設場地。
如今,幾十家全國最頂級的風電裝備制造企業齊集甘肅酒泉等地;幾十戶“國字號”的建設集團開進了茫茫戈壁;來自全國各地的幾十萬建設大軍在這里戰嚴寒、攻風電。
是什么樣的力量匯聚了各路精英?是什么樣的投資回報比吸引了這么多企業?又是什么樣的力量實實在在地改變了當地的生態、民生?帶著種種疑問,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風電前期投資大,后期成本會逐漸降低。從長遠角度來看,風電價格較其他形式的發電成本更低。
同石油、煤炭等傳統能源相比較,風電作為綠色能源的典型代表,不存在消耗燃料、輻射等諸多問題。從能源的類型看,風能屬可再生能源,它的開發應用是可持續的、無限的,而不像石油、煤炭等能源,最終將面臨枯竭的問題。
從開發成本角度考慮,由于風力發電機不需要燃料而是利用免費的風能來發電,雖然在前期投資成本大、技術要求高,但在后期成本會逐漸降低,所以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風力發電的成本會越來越比石油、燃煤等發電成本低,這也意味著風力發電電價在將來會較其他形式的發電價格更低。
根據有關專家測算,從經濟的角度出發,風速大于每秒4米才適宜于發電。風力越大,所創造的經濟利益就會越大。據有關氣象部門風能評估,酒泉市風能資源的理論總儲量為1.5億千瓦,可開發量4000萬千瓦以上;年有效風速達6300小時以上,年滿負荷發電小時數達2300小時,無破壞性風速,對風能利用極為有利,適宜建設大型并網型風力發電場。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建設,必將讓當地豐富的“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變。
根據國家發改委批復的規劃報告,2010年酒泉市建成風電裝機容量516萬千瓦,按全年滿負荷發電小時數2300小時計算,預計年發電量達118.68億千瓦時,按每千瓦時電銷售收入0.53元計算,實現銷售收入62.93億元,按風力發電增值稅減半按8.5%征收計算,可實現增值稅4.57億元;到2015年底,酒泉市累計建成風電裝機1271萬千瓦,預計年發電量達292.33億千瓦時,實現銷售收入154.93億元,實現增值稅11.26億元。“由于受目前電網能力的限制,投資風電的高回報還未顯現出來。”甘肅省電力公司風電技術中心主任寧渤說,“隨著技術的進步,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不僅能調整我省的能源結構,還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以建設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為契機,我省已成為全國風電投資的熱點地區之一,眾多投資者接踵而至,河西風電“資源優勢”正在向“產業優勢”轉變。
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成本,爭取早日發揮效益,是各大風電企業最為關心的現實問題。而精明的老總們都算過一筆賬:從四川拉到瓜州一片風電葉片僅運費就要13萬元,從肅州區拉到瓜州只需1萬多元。肅州區優越的區位優勢,正好符合了全國風電產業布局的要求,省內輻射玉門、瓜州,省外輻射青海、內蒙古、新疆等地。“是肅州選擇了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反過來也是新能源裝備制造業選擇了我們肅州。”酒泉市委常委、肅州區委書記楊克忠如是說。從2007年的下半年開始,肅州區積極開展了風機設備制造的引進工作,提出了“建設中國甘肅(酒泉)風光電裝備制造產業園”的構想,酒泉產業園被省發改委和省科技廳命名為“甘肅酒泉風光電裝備制造特色產業基地”。
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建設,形成了巨大的風電設備市場,吸引國內外眾多投資者到酒泉投資開發風電項目。酒泉風光電裝備制造產業園作為風電制造產業的基地和龍頭,極大地帶動當地制造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電子電器行業和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風機電一體化新興產業雛形在酒泉日漸形成。新疆金風科技、中航(保定)惠騰、華銳風電科技、中材科技等一批國內風機裝備制造和太陽能光伏設備企業,紛紛入駐酒泉風光電產業園,項目總投資達58億元。
在中材科技公司的廠地上,一片片風電葉片像鯨魚一樣整齊地列隊,在雪后的陽光下,顯得分外生動。中材科技(酒泉)風電葉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永國興奮地告訴記者:“搞風電,前期投資大,但回報是長遠的。況且我們在酒泉,一上項目就出手不凡,這也是我們看好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的原因。”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