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多晶硅行業準入標準》將于近期出臺,《標準》對多晶硅項目設置的3000噸“生死線”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記者昨日從自治區經信委了解到,寧夏的三大多晶硅項目均符合《標準》要求,新規對寧夏多晶硅行業影響有限。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金融危機前,國際市場對新能源發展過分樂觀,導致多晶硅行業產能過剩,硅材料身價倍增,1噸多晶硅一度被炒到300多萬元,泡沫嚴重;金融危機爆發后,這些泡沫迅速被擠掉,多晶硅價格一路狂瀉,目前價格維持在每噸50多萬元,降幅達到80%以上。如此萎靡的市場行情,讓很多企業難以承受。該行業的不健康發展引起國家重視,去年曾多次開會討論,并為多晶硅項目規模設限。
自治區經信委原材料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寧夏多晶硅行業開始于2006年,從區外引進的陽光硅業集團上馬了4500噸的多晶硅項目,目前該項目一期項目1500噸已投產,二期項目即將上馬。此后,國電寧夏公司、寧夏電力集團的兩個項目也獲批準,規模分別為5000噸、4200噸。
上述負責人表示,《標準》的制定是為引導多晶硅行業的正確走向,是對該行業的一次大“洗牌”。寧夏目前在建項目的規模均在“生死線”以上,受影響不大。但毫無疑問,這對今后寧夏多晶硅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