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發布《中國2010年世博會環境報告》(下稱“環境報告”),同時推出一些世博環境保護新政,如90號汽油退出上海市場等;此外上海還將在世博會前建成全國第一個水陸聯運、用集裝箱運輸的垃圾運輸系統,并將與蘇、浙兩省聯動開展環保工作。
據了解,環境報告從上海全力改善環境質量、世博會綠色實踐以及社會公眾參與等三個層次概述了建設環境友好型城市、實踐綠色世博的歷程。自2000年以來,上海把環境保護放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也推出了一系列為打造環境友好型世博的特別項目。
2250億元換來五大成效
其實,早在2003年,上海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由市長掛帥的環境保護和環境建設協調推進委員會,形成了“責任明確、協調一致、有序高效、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架構有了,最關鍵的還是資金投入。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在昨天的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透露說,“全市環保投入占同期生產總值的比重連續9年超過3%,累計達到2250億元以上,分別投入到650個項目中去。”
張全還以北京奧運會作比較,他認為北京當時的問題主要是大氣,但是上海在世博會召開的半年期間面臨的環境壓力要多得多,主要問題是大氣、水和固體廢物。而過去幾年,這些問題就是通過滾動實施的“環保三年行動計劃”來化解的。
具體而言,這些努力至少有了五大成效,即上海的城市功能布局和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加快步伐,城市功能布局和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基本形成了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城市環境安全得到進一步保障;重點地區環境面貌明顯改善,解決了一批群眾關心的突出環境問題;環境管理機制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技術和行政手段推進環保工作的格局;環境質量穩中趨好,城市人居環境不斷優化。
這些收效也并非官方的一廂情愿,上海市民對此也是頗為認同。蓋洛普(Gallup)咨詢公司調查顯示,87%的市民認為上海的整體環境質量正在變好。同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正在組織對世博會環境保護工作進行第三方獨立評估,其評估結果不久也將正式公布。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