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杭州市科協邀請,中國工程院的兩位副院長,杜祥琬院士和鄔賀銓院士,昨日來杭州參加“中國杭州低碳科技館”專家評審會,趁著上午有空,西湖也不游了,抽空給記者和杭州的科技工作者講了講低碳這回事。
作為顧問團成員,杜祥琬院士參加了去年底在哥本哈根舉行的峰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捆綁”與“反捆綁”之戰,歷歷在目。
“哥本哈根是逗號,中國練好內功是根本。”杜院士說,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低碳生活并不難,關鍵在于節能。
“我們每年的照明用電大概是3000億度,用節能燈泡就可以省1000億度電。”杜院士說,三峽電站一年的發電量大約是800億度,而僅僅是換個燈泡,省下的電就相當于造了一座新的三峽電站。
對于城市化進程中,成片拔地而起的新高樓大廈,杜院士認為,采用節能設施是控制能耗的關鍵點。杜院士說,100年前建的清華學堂,每年的單位能耗是34度電;而如今一所大學的辦公樓,每年的單位能耗是364度電,增加了10倍以上。“所以,越是現代化的建筑,越要采用太陽能等節能措施,建筑節能的潛力非常巨大。”
杜院士說,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每個人浪費多增加一點,消耗就大幅升上去了;“所以,我們應該倡導適度的物質消費和豐富的精神追求,抵制奢華的不良風氣,把人均轎車數、人均排量、單位面積建筑能耗等控制在低于國際平均水平。”
如今,物聯網正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鄔賀銓院士說,物聯網也能夠促進低碳經濟。
“智能電網就是物聯網的重要應用領域之一。”鄔院士透露,國家電網已經建立國家電網信息中心,正在研究應用物聯網技術改造電網,通過在電線上安裝傳感器等措施,避免冰凍、雪災等自然災害帶來的電網癱瘓。而智能電網最重要的功能,是節約能耗,提高電網利用率。
鄔院士提出,以太陽能為例,如果一些西部地區的農民家里安裝太陽能電器,在供應家庭用電的同時,將剩余的電能通過電網輸出到其他地區,就能夠“把農民家變成發電站”,不僅節約能耗,還能夠促進西部致富。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