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屆世界博覽會究竟將如何改變人類的生活?在上海世博會開幕倒計時100天之際,新華社記者提前探營世博園區,領略“綠色世博”的無限魅力。
“綠建筑”:夢想“照進”現實
作為上海世博會的主出入口和世博園區的中央立體交通軸線,22日剛剛竣工的世博軸長度超過1000米、分地下、地上各兩層。它將為海內外7000萬人次參觀者帶來奇妙的晝與夜,它更是“綠色建筑”理念與技術的聚合體。
世博軸上那朵朵“喇叭花”其實名叫“陽光谷”。6個“陽光谷”貫穿世博軸各層建筑平面,可將傾瀉而下的自然光、流動的空氣引入建筑內部和地下空間,這是世博軸節能的一個起點。
晚間,人們用肉眼觀看到“繁星”,那其實是與世博軸自然飄逸的曲線相融合的LED燈飾。上海世博會執委會專職副主任鐘燕群說,LED照明將為世博園區節約大量能耗。包括世博軸在內的“一軸四館”永久性建筑,其景觀照明全部采用LED,整個園區80%以上夜景照明采用LED,這將使上海世博會成為全球屈指可數的LED集中示范區。
如鐘燕群所言,世博軸僅是世博園區“綠色建筑”的縮影之一。于2009年12月竣工的世博中心,也堪稱引領中國大型公共建筑節能、綠色、可持續新風的一個典范。
據上海世博(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戴柳介紹,經初步估算,世博中心每年可節約能耗2160噸標準煤,煤電轉換相當于上海一萬多戶居民一年用電總量;每年可節約自來水16萬噸,相當于上海1000多戶居民一年的用水總量。
“綠智慧”:引領環保潮流
上海世博會是集納世界智慧的大舞臺。來自世界各地的參展方正在貢獻他們的“綠色智慧”。
被稱為“紫蠶島”的日本館,建筑外表采用透光的薄膜,可吸收太陽能發電并在夜間發光;弧形穹頂上“長著”三個洞和三個角,前者可接收雨水并循環利用,引入陽光以減少照明用電,后者可強化冷暖空氣的流通,減少空調能耗。
上海世博會法國館設計師雅克·費里埃則希望通過“感性之城”法國館,表達對水環境及綠色植被的重視。他解釋說,之所以在展館內圈設計了“垂直花園”,主要是考慮到目前一些特大型城市的擁擠狀況,需要對建筑和自然進行重新布局。
世博園區里的“綠色智慧”,少不了東道主的奇思妙想與科學實踐。中國適時啟動了“世博科技行動計劃”。按計劃,綠色能源、低碳排放成為首要目標,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園區內,客運交通工具將實現“零排放”,園區內建筑和照明二氧化碳排放將減少30%。此外,東道主還擬實現世博園區的生態和諧與資源綜合利用。
在擁有特大跨度“無柱空間”的上海世博會主題館頂部,如“馬賽克”一般密密麻麻的光伏片在此“列隊”,組成18個菱形、12個三角形的巨大光伏組件群,亦如“寶石”般在屋頂閃耀。中國館“東方之冠”高達68米的屋頂平臺上也“鑲嵌”有光伏組件。
“這些與建筑相融合的太陽能設施,令兩座永久性場館成為‘綠色世博’理念的直接展示者。”鐘燕群說,根據規劃設計,上述兩大展館累計的太陽能裝機容量可達3127千瓦,一年提供并網發電的電量可達284萬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000噸。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