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低碳是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一件“難而正確”的事。
初夏的上海,一場堪稱“碳中和領域風向標”的博覽會正在這里舉行。
這是國內首個以“碳中和”為主題的博覽會。六大主題板塊、600多家參展企業、超10萬人次觀眾,在6月11日至14日舉辦的“2023上海國際碳中和博覽會”上,各類低碳技術、綠色產品、零碳案例等紛紛亮相,彰顯了全社會各行各業的綠色低碳新潮流。
銀白主體色調現代簡約,墻上并排陳列的顯示器上正展示著“上海花旗大廈”、“美的荊州工廠”、“上海市同濟醫院”等一系列碳中和實踐及案例,“美的樓宇科技智慧建筑產品生態鏈”展板前,磁懸浮離心機、MDV8無界多聯機等產品模型吸引不少觀眾駐足觀看、討論,現場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專業細致的講解……當36碳來到美的樓宇科技的碳博會展位時,眼前是一片熱鬧景象。
環顧展位,美的樓宇科技在現場上設立了“綜合能源管理解決方案、iBUILDING美的樓宇數字化平臺、美的樓宇科技智慧建筑產品生態鏈、光儲熱柔解決方案、美的樓宇科技雙碳戰略、數智化碳管理解決方案、碳中和實踐及案例、iBUILDING虛擬電廠運營管理平臺”八大展區,從不同的細分業務板塊切入,全面展現企業多年來持續踐行雙碳政策和目標的零碳成果。
建筑行業是國家實施雙碳戰略過程中的關鍵角色,也是重要的“減碳戰場”。根據中國
建筑節能協會等聯合發布的《2022年中國建筑能耗與碳排放研究報告》,2020年建筑全過程碳排放量為50.8億噸,在全國碳排放總量中占比50.9%——碳中和背景下,建筑空間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已經成為一道必答題。
一座建筑如何兼具“智慧”與“碳中和”?作為建筑行業雙碳政策的積極踐行者,美的樓宇科技在打造數字化綠色低碳建筑方面有哪些戰略規劃、創新解法和業務布局?沉淀下來的范本經驗又將如何助力構建綠色環保的智慧樓宇與城市未來?帶著這些問題,36碳走進美的樓宇科技的碳博會展位,并專訪了美的樓宇科技研究院院長孟濤。
“如何將數字科技與建筑結合,從而創新性地解決雙碳問題,一直是我們思考的方向。”孟濤告訴36碳,美的樓宇科技依托建筑全鏈路綠色低碳產品及服務,積極投身全場景低碳行業解決方案,以iBUILDING美的樓宇數字化平臺全面數字化底層能力為支撐,助力各個行業低碳轉型升級,向業界展示了一條建筑數字化低碳之路。
1.八大展區:全方位呈現建筑數字化低碳之路
打造綠色低碳建筑是一項長期且復雜的系統性工作,更是一件“難而正確”的事。在美的樓宇科技的八大展區,可以看到企業在各個細分領域的低碳業務布局,打出了一套通向建筑數字化低碳之路的“組合拳”。
在“碳管理解決方案”展區,全面呈現了美的樓宇科技的一站式碳服務,從應用場景、碳管理服務、軟件應用等不同維度助力綠色低碳體系建設;在“光儲熱柔解決方案”展區,呈現了可再生能源應用和智慧柔性能源管理系統;“智慧建筑產品生態鏈”展區則展示了暖通系統、樓宇數智化、電梯業務和能源管理等相關智能化產品模型……
36碳在展區現場了解到,美的樓宇科技八大展區中,“iBUILDING虛擬電廠運營管理平臺”和“iBUILDING產品碳足跡管理平臺”,是本屆展會上發布的兩款數字化綠色降碳新產品。
“究竟什么是虛擬電廠?”這是美的樓宇科技研究院行業咨詢專家黃耀鋒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去年夏季高溫限電一度讓“虛擬電廠”話題進入公眾視野,但許多人對此仍是一知半解。“虛擬電廠就是利用信息通訊技術將不同的空間分布式的電源、儲能系統、可控負荷等分布式能源聚合起來,參與電力系統的運行的能源管理系統。”黃耀鋒解釋道。
碳中和背景下,發電側
新能源接入比例不斷提高,但新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和波動性,以新能源為主體則意味著發電端的不確定性增強。尤其當夏季用電高峰期來臨,負荷側尖峰化特征日趨顯著,造成電網側峰谷負荷差持續擴大,導致用電高峰期可能出現電力緊缺的局面——大體量、大波動的新能源消納與負荷側高效利用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而在眾多用電設備中,空調負荷是電網峰谷負荷差持續擴大、尖峰負荷凸顯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根據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和國家電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調研數據顯示,浙江省夏季用電高峰期空調負荷占社會用電總負荷的近40%。
占比最高的空調負荷,既是一塊提升社會用能效率的“硬骨頭”,也是構建可調負荷資源池的最佳載體,同時為美的樓宇科技助力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提供了廣闊的發揮空間。孟濤告訴36碳,美的樓宇科技VRV空調系統的市場占有率排名前列,在線已達500多萬臺,而iBUILDING虛擬電廠運營管理平臺,正是基于美的樓宇科技在全國商業樓宇中大量布局的中央空調系統,依托iBUILDING美的樓宇數字化平臺構建的虛擬電廠運營管理平臺。通過完善空調負荷柔性調控體系,可以響應電網削峰填谷需求,提升社會用能效率。
*系統數據為模擬數據
此次發布的另一款數字化綠色低碳新產品——iBUILDING產品碳足跡管理平臺,則是美的樓宇科技基于自身需求衍生出的一款工具平臺。
對企業來說,要降低產品的碳排放,標明出口產品的碳足跡,第一步是要計算清楚碳排數據,進而對產品碳足跡進行全生命周期跟蹤管理。尤其對制造企業而言,產品從原料獲取到生產、分銷運輸,再到使用、廢棄,每個階段都會產生碳排放。整體來看,由于中間環節多、核算周期長、標準不統一、缺乏數字化手段等原因,碳數據的有效采集、高效核算、分析、認證成為企業共性難題。
美的樓宇科技研究院解決方案高級架構師李嘉成介紹,iBUILDING產品碳足跡管理平臺擁有產品碳足跡建模、碳足跡分析、供應鏈管理、碳足跡報告管理、碳足跡認證管理等多個功能模塊;并與SGS、TUV南德等認證機構形成戰略合作,系統支持生成面向不同認證機構要求的核查報告,幫助企業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數據實時采集、查詢、一體化認證,從而幫助企業提前布局,應對歐盟等西方國家的碳邊境調節機制影響。
“我們不僅自身在踐行雙碳戰略,也非常愿意共享雙碳探索成果,為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服務,支持和服務好我們的客戶盡早實現雙碳目標。”孟濤對36碳表示,“美的樓宇科技希望通過數智化能力與樓宇硬件能力相結合,為建筑行業綠色減碳帶來一些新變化,助力企業應對產業轉型和市場挑戰。”
2.“綠色戰略”:從概念走向實踐
此次碳博會上的八大展區,是美的樓宇科技多年積累零碳成果的一個縮影。兩款新產品發布,不僅是美的樓宇科技在數字化平臺和設備智能化組合發展后,一次關于商業模式的新探索,更是美的樓宇科技踐行“GREEN FOR ONE”綠色戰略的生動實踐。
今年2月,美的樓宇科技發布了“GREEN FOR ONE”綠色戰略。據介紹,綠色戰略集合全球研發、生產和銷售網絡,“全生命周期產品和服務、全場景低碳行業解決方案、全鏈路數字化底層能力”三大板塊和特點緊緊相扣,致力于為全球每一幢樓宇建筑提供零碳服務。
孟濤告訴36碳,“綠色”——這是“GREEN FOR ONE”戰略的總體愿景和目標。而在具體的低碳業務布局上,暖通系統下多聯機、水機,電梯業務下扶梯、貨梯、直梯等一系列硬件產品,疊加樓宇智能化系統等數字化平臺軟件能力,美的樓宇科技打造出一整套低碳業務生態體系和解決方案,可以將產品服務能力與客戶需求精準匹配。“我們在進行低碳業務布局時,以用戶需求為首要驅動力,在此基礎上結合產品驅動、技術驅動。”
在千行百業參與碳中和的趨勢下,零碳園區、零碳總部、零碳工廠、零碳會議等正在成為社會新趨勢和行業新風向。孟濤介紹,在建筑領域,美的樓宇科技打造全場景低碳解決方案,不局限于單獨某一個辦公園區,而是拓展到工業園區、商業綜合體、醫院,以及戶用/商用綜合能源等多元化的應用場景。
例如此次展出的“上海市同濟醫院”案例,美的樓宇科技通過介入規劃、設計、實施、運維迭代,整體集成了30個品牌、36類系統、80類設備以及3.6萬多個設備點位,實現了智慧病房、運營指揮中心IOC等場景在醫院落地。
多年來,美的樓宇科技在低碳化、數字化領域持續深耕,并在供應端、制造端、產品端同時發力,從供應鏈開始,推動形成全生命周期的綠色低碳產品,打造了一系列碳中和標桿性案例與實踐。
36碳了解到,例如在供應端,美的樓宇科技實施“源頭管控、機制篩查、數智賦能”,通過多措并舉,2022年美的樓宇科技順德生產基地、重慶生產基地通過了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評審;在制造端,一系列聚焦低碳轉型、體系升級、數智管理的綠色實踐已經落地:美的樓宇科技工業城西區碳中和園區、重慶水機制造基地零碳工廠、合肥工廠零碳車間、順德工廠零碳產線等標桿性案例層出不窮。
到了產品端,為應對歐盟碳關稅影響,美的樓宇科技提前布局,對多款產品開展全生命周期碳盤查工作,沉淀下來的數據和經驗還可以反哺增強自身的產品服務能力,幫助客戶分析產品碳足跡,優化碳排體系,為客戶提供綠色低碳數字化解決方案。
“對美的樓宇科技而言,雙碳是一個重要的牽引力。”孟濤說,“基于雙碳,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客戶需求和目標,發揮硬件設備和軟件數字化平臺相結合的優勢,依托全棧能力,為各行業提供一攬子綠色低碳解決方案。”在他看來,美的樓宇科技的客戶價值和競爭力在于,具備真正為客戶解決問題和提供服務的綜合能力,而不只是出售產品。在交付解決方案之后,美的樓宇科技可以發揮軟硬件優勢,將解決方案落到實處。
從引人注目的會場展品到各項低碳業務實踐,從打造碳中和標桿性案例到一整套綠色低碳數字化解決方案,美的樓宇科技的“GREEN FOR ONE”綠色戰略正在加速落地,并且已經走出美的樓宇科技,走向社會各行業多場景,引領著一場關于雙碳未來的綠色低碳建筑變革。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