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對國際社會的承諾,也是對國內各行各業的動員令。去年年末以來,碳達峰、碳中和成為社會重要議題之一。而碳中和究竟與科技企業的關系有多大?相比重工業企業,科技企業在很多人眼中自帶環保屬性,但實際上它卻因用電量大、工廠廢氣廢水排放等問題同樣面臨碳減排大考。
近日,中國三星發布了《2020環境報告書》,從中不難看出,做為跨國科技企業,三星在中國已經通過體系化、創新性的
節能減碳舉措,探索出了值得業界借鑒的系列經驗。
《2020中國三星環境報告書》
制定嚴密的碳中和戰略
一直以來,中國三星堅持“綠色經營”發展理念,走低碳發展之路,并將低碳思維付諸到生產經營的每個環節,制定下嚴密的碳中和戰略和行動計劃,包括減少工廠溫室氣體排放、擴大工廠能源管理、降低產品使用階段的碳排放、管理和控制物流及商旅過程的碳排放、支持供應商節能減排并公開環境信息等。
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中國三星在工廠內部促進可再生能源使用,在可行地區的廠房均采用
光伏發電。如今已有7 家工廠建設了光伏發電項目,安裝面積達1.5萬平方米,光伏發電量最高達4927728 kWh,相當于節省1600 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4164 噸。2020年,三星電子在華工廠和辦事處,及三星顯示的工廠全額購買了國際可再生能源電力證書,達成了100% 碳中和。
同時,中國三星非常注重各法人工廠溫室氣體減排設備的采用。西安三星半導體工廠就增加了一種溫室氣體減排設備(RCS),用以降低工藝生產過程中溫室氣體的排放。設備通過預處理洗滌塔去除工藝生產中產生的分解產物,然后經過催化燃燒裝置去除氟化合物,最終通過后處理洗滌塔去除燃燒產生的分解產物。層層處理,能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降到最低。
三星西安半導體工廠
“我們每年規劃有明確的節能減排目標和工作任務,在積極優化用能結構,提升綠色用能比率的同時,采取管理節能、技術節能等措施,實現節能減排降碳。” 西安三星半導體工廠的環境負責人李經理說。
在產品設計生產方面,中國三星要求原料、成分、包裝中絕不能含有有害物質。在產品設計、采購、制造、使用、廢棄的全過程中,也力求盡可能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如2016年起,三星就已在Galaxy系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產品上使用一種有助于減少一氧化碳排放的材料——聚酮。今年,三星將這種材料應用在Galaxy S21系列智能手機側面邊框的內部框架中,得到了全球權威碳足跡咨詢和認證機構——英國碳信托(Carbon Trust)頒發的“減少CO2”認證。
三星Galaxy S21獲得碳信托頒發的“碳足跡認證”
在強化自身環保責任的同時,中國三星將低碳發展的理念延伸至龐大的供應鏈體系。一方面,通過制定“生態合作伙伴計劃”,對擬合作的供應商加強環境管理評估,選擇與環境價值理念和實踐水平優秀的供應商合作。另一方面,著重加強對已合作的供應商各項環保指標的考察,通過安全環境培訓和日常調研,鼓勵上下游企業積極向低碳管理轉變,提供技術和經濟支持,全力打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供應鏈體系。
“能源結構”調整是大力推進碳中和行動中最核心的工作之一。而中國三星多年前就將改善能源結構,加強新能源體系技術創新做為企業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目標。
能源結構調整的關鍵在于減少石化能源資源的消費,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而發展新能源汽車,用電代油是中國調整能源結構的重要戰略行動。鑒于此,近年來三星在中國持續加大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產業的投資與布局。其中,由西安三星動力電池工廠研發出的鋰離子動力電池CS0370,采用輕量化、模塊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綠色環保技術,具有無害化、節能、環保、高可靠性和易回收等特性,是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零部件產品,該產品在2020年已獲得工信部第五批“綠色設計產品”。
三星SDI動力電池
風電、光伏
太陽能發電是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推廣的可再生能源方向,但存在波動性大和不確定性大的風險。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國、消費國和投資國,為支持中國風電、光伏太陽能發電產業發展,中國三星積極探索儲能系統,以保障大比例可再生電力上網的安全穩定運行。例如,三星SDI研發的ESS(Energy Storage System,儲能系統鋰離子電池), 能將
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系統產生的不規則、間歇性電力存儲起來,以充電放電的方式,穩定可再生能源的輸出,從而減少輸出變動,提高電能質量,極大解決了可再生電力上網不穩定的問題。
目前,三星SDI的ESS 以優越性能、經濟環保和安全性高的優勢,可為中國電力市場提供不同的定制型解決方案,也為中國蓬勃發展的新能源產業提供了重要保障。
從“低碳”到“零碳”,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經歷的一場重要變革,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現。當下,在已經到來的低碳時代,中國三星率先行動,從產業發展、產品創新、工廠環境治理、低碳技術研發等多個維度發力,構建出了全新的可持續發展新格局,更成為了外資企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領跑者。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