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5日,因廣西金河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河池市金城江區鴻泉立德粉材料廠違法排放工業污水,廣西龍江河突發嚴重鎘污染,水中的鎘含量約20噸,污染團順江而下,污染河段長達約三百公里,并于1月26日進入下游的柳州,引發舉國關注的"柳州保衛戰"。
面對嚴重且惡劣的群眾受害情況,涉事企業根本沒有能力予以賠償,最終這一后果只能由政府來買單。值得注意的是,類似的事件發生在全國并非獨一例。
這不得不進一步引發政府、市場和社會多方主體的思考,如何在預防企業污染事件頻發的同時,也能有效地做好環保處理工作,推動生態環境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當今中國發展的一大關鍵領域。
事實上,近年來,在政府的工作報告中,“污染防治”已經和“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
在今年兩會上,碳達峰、碳中和這兩個詞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隨即在互聯網走紅、熱議。
種種信號表明,我國都將邁入一個新的時期——全面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將成為未來社會與市場共同發力的重點方向。
有了方向,接下來如何有效的推動發展,仍是個問題。3月1日,深圳正式實施《深圳經濟特區綠色金融條例》(以下簡稱《綠金條例》)。作為我國首部綠色金融法律法規,《綠金條例》明確指出開展環境污染強制責任險(簡稱環強險)等綠色保險業務,希望能通過金融市場的力量來增強對綠色發展的支持,以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同期,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了《深圳市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技術規范》,定量化規范城市管理體系,將綠色價值與經濟價值、產業價值進一步融合,成為評估區域發展的重要標準。
總的來說,深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擅長也傾向于借助市場化、標準化的措施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際上,這樣的路徑也十分契合我國目前整體建設思路。
其中,在綠色金融領域,推行環責險體系的構建和環強險制度的試點正是貫徹落實這一思路的具體化措施。如今,伴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越來越塊,環強險的進一步推廣應用更是勢在必行。
目前,全國31個?。▍^、市)均已開展環強險試點,覆蓋涉金屬、石化、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處置等多個行業。在金融市場層面,中國平安、中國太平洋、中國人保等業內企業也相繼跟進,積極推動環強險的商業化進程,比如平安智慧城市智慧環保事業部便聚焦于此從保前、保中、保后三個環節設計深圳智慧環強險SAAS化平臺服務方案,同期推出了智慧環強險服務平臺。
智慧環保險平臺web端
如此,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是否就能明朗了呢?智慧環強險服務平臺的建設,又將如何運用數字化、市場化的手段來推行環強險機制完善?這里面都大有可討論、可思考的空間。
“環強險”之下,是綠色生態發展的“隱疾”
事實上,在環強險之前,早在2006年,我國已經明確提出開展環責險試點,即環境污染責任險。
兩種制度的作用和價值相似,旨在企業因突發意外污染事故造成損失之后,可通過保險賠償的方式將損失降到最低,有利于分擔企業經營風險,并提高自身污染防治能力,避免再度出現“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情況。
但是,人嘛,總是抱有僥幸心理的。
部分企業經營者總覺得自家不會出事,更不想投入這筆保險支出,所以就目前的市場反饋來看,環責險的投保率并不高,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正向推動作用十分有限。
于是,我國開始重點推行“環強險”試點。相對于“環責險”,后者被賦予了制度上的強制性,也就是在試點范圍內、從事高風險經營活動的企業單位必須購買這一類保險,就如同汽車必須得買交強險一樣,以保證企業能有必要的環??癸L險能力。
為什么會有這一層變革遞進?我們可以從深圳的試點經驗中窺探一二。
深圳是最早一批列入全國試點的城市,開展環責險試點至今已有十多年,并逐步深化進入了環強險試點階段,積累了不少經驗。
最初,盡管這一制度名為“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但是并不存在法律約束力,而是按照深圳環保相關規定對不按期、不按要求投保的試點企業對外公布并列入失信生產經營單位,并輔以行政手段和配套監管措施予以推動。隨后,在《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管理辦法》出臺之后,深圳才結合該條例發布相應的懲罰措施來產生“強制性”的約束力,實現對投保企業的監管強化。
這一改變也讓深圳的生態文明建設有了明顯的進步。首先是投保企業數量的增長,據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9月(深圳于同年7月正式開展環強險試點工作),試點企業名單1066家企業中已有約800家完成了承保前的風險評估,約400家企業已完成投保,試點工作效果初顯。
其次是生態建設成果的正向反饋,據深圳市生態環境局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深圳市水環境質量、空氣質量不斷改善。而取得這一成果的關鍵因素之一正是環責險、環強險試點的推行,使得深圳企業的風險意識、風險管理水平以及環境污染處理等能力有了顯著提升。
可見,從目前試點的過程與結果反饋來看,“強制”都將成為一個大趨勢,環責險與環強險并行、全面推行將有利于我國更好的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將綠色價值與經濟價值融合發展。
誠然,這個路徑的最終導向確實不錯。但是,基于更客觀、理性的角度來看,如果只是單純地賦予一個“強制性”,環強險所能帶來的成效仍然十分有限,其所推行的過程也將面臨著諸多難以跨越的問題。
因為,在此之前,環責險的試點就已有“前車之鑒”,市場化過程所涌現的問題無法簡單地加以“強制”就能解決。目前,環責險和環強險的體系建設都有待完善,在試點的過程中也存在不少的痛點,表現在方方面面。
在此,我們可以簡單的總結一下,具體存在于企業經營者、保險公司、監管部門三方主體之上的“3+3+3”發展痛點。
企業經營者的“三差”:
其一,獲得感差。沒有哪家企業愿意出現環境污染問題、受到公眾指責以及承擔巨額賠償。因此對于投保企業而言,都會盡量避免企業出現環保問題,但這意味著買了保險,在“不出事”的日子就基本享受不到其他服務,不難想象企業投保率為何提不上來;
其二,意識差。部分企業沒有生態意識,只顧著市場逐利,所以總想著法子來規避環保方面的投入,這也導致了部分企業的環境風險管理做的不好,很容易出現惡劣事件;
其三,能力差。環境風險管理往往需要專業的解決方案,而多數企業困于專業限制很難自行完成環境風險管理。
保險公司的“三有限”:
其一,市場有限。目前,環責險、環強險的用戶以政府公布名單內的企業為主,仍占少數,市場規模較小;
其二,專業有限。環責險、環強險仍在試點,是個新險種,因此多數保險公司在環境防治方面仍然缺乏專業團隊,難以進行專業化的風險評估;
其三,價值有限。保險公司所能提供產品比較單一,如果只是簡單的投保-賠款,缺乏進階的服務內容,很難建立起與用戶的長期合作關系。
監管部門的“三難”:
其一,推廣難。多數企業不愿意購買環責險,投保率低,監管部門很難進一步推廣環責險、環強險應用;
其二,監管難。在環保方面,監管部門缺乏必要的、可視化的數據支持,很難了解清楚多數企業的環境風險管理做得是否到位;
其三,建設難。環責險、環強險存在諸多問題,各方面的機制都有待完善,監管部門很難在短期內建立起一個良好的體系。
總的來說,新險種的服務機制尚未構建完整,企業不愿意投保,保險公司和監管部門都受制于此,很難進一步推動環強險普及。因此,從市場的層面來看,我國仍需要探索出一個科學的服務模式,才能將各方主體帶動起來,共建生態文明,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
智慧環強險服務平臺,能否讓“綠色”看得見?
因此,在這種理念的推動下,伴隨著當前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和互聯網思維的應用,市場開始進一步探索平臺化的模式來實現“環強險”體系內的多方聯動、協同,進而打造出一個可循環、可持續的商業閉環。
而平安推出的智慧環強險服務平臺就是其中為數不多的一個代表。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這個平臺已呈現出相對完善且合理的體系和建設思路,聚焦在這個平臺之上,我們所能看到的是,一切圍繞環強險開展的服務和工作,都能找到一個精準的問題突破口,并予以解決。
智慧環保險平臺手機app端
那么,我們不妨簡單地盤點一下,好好整理其中的思路與邏輯?;蛟S,這也能成為未來我國繼續探索環強險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突破方向。
打造商業閉環,讓價值看得見。
過去的投保產品單一,企業享受的服務少,獲得感低,沒有得到良好的反饋。因此,智慧環強險服務平臺引入了更多的商業主體和服務,以打造出更加完善的商業閉環,形成商業價值鏈。
環保管家的引入與服務延伸便是其中的亮點之一。如此一來,一方面企業在投保之后就可以享受到專業、系統的環境風險管理服務咨詢和指導,從而降低企業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率和環境保護處理成本,并大幅提升企業環境處理的合規率。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在積極在環境保護領域、稅務領域、信用信息領域、綠色信貸領域等推進聯合激勵,比如深圳,在環境保護領域,將從環境信用評價、環保專項資金申報、環境榮譽獎勵等方面予以激勵;在稅務領域,將按照國家稅務總局要求,推進保費扣除;在信用信息領域,將投保企業名單定期推送至深圳信用網,作為信用良好信息公示;在綠色信貸領域,將投保數據推送至銀保監部門,按綠色信貸相關規定將投保信息作為信貸審批、貸后監管的參考依據,予以積極的信貸支持;等等。
也就意味著,企業一旦做好了環境風險管理,便能全方位獲得當地政府在環保、稅務、信用、信貸等領域的政策激勵和扶持。不難總結,平臺的服務延伸和政府的正向激勵相互配合,將進一步擴大企業購買環強險之后的受益空間,提高獲得感。
至少企業投保之后的價值,不僅僅只是出事之后的賠償了。而對于保險公司而言,投保企業能做好自身的環境風險管理,也將大幅度降低了出險率,保證新險種有一個更加顯著的推廣價值。
那么,只要企業與保險公司兩大市場主體都能調動起來,整個環強險的商業服務模式也就能進一步跑通,對整個區域的環境防治也起到正向防治的促進作用。監管部門以此便能率先在全國范圍內打造領先、科學的全國環強險試點標桿。
這樣的思路導向的正是一個多贏的局面,投保企業、保鮮公司、監管部門,甚至是第三方服務企業(如環保管家等)都能在統一的平臺體系內清楚地看到自家參與其中的價值,形成一個良性閉環。
采用數字手段,讓風險看得見。
過去的環保防控工作難以評估、管理和推動,不僅在于投保企業、保險公司等市場主體缺乏專業能力,更深層次的問題同時也在于整個環境風險管理流程缺乏必要的、可視化的、定量化的數據支持。
因此,針對這一痛點,智慧環強險服務平臺嘗試推動投保企業接入在線監測設備,設置預警值和接收提醒,通過智慧化的手段對企業生產終端進行改進,為環境風險管理提供基礎的數據收集-分析-處理-監測服務。
這樣做的好處在哪呢?其一,生產風險數據化;其二,風險數據的價值挖掘和利用。
具體可以從各個主體來看,比如對于投保公司而言,在平臺的幫助下接入了在線監測設備,有了精準的數據反饋,便能清晰地看到生產流程上各個環節是否存在環境風險問題,及時反饋、予以排查處理,提高環境風險管理能力。
對于保險公司和監管部門而言,通過數據支持,構建區域風險隱患地圖等深度價值應用,便能對當地企業、甚至整個區域的環境風險形成一個準確的認知,進而更有針對性地對企業環保工作進行管理或提出優化建議,等等。
當然,面向較為敏感的數據問題,智慧環強險服務平臺也將采用多租戶數據加密隔離、CA證書校核用戶身份、區塊鏈技術加密解密等手段予以規避,將投保企業、保險公司以及監管部門三方權限進行合規管理。
總的來說,智慧環強險服務平臺在大數據的支持下,將企業生產流程的環境風險進行了數據化的處理,使得過去難以評估、管理的環保問題有了更加清晰、明確的參考,最大程度讓投保企業在購買了環強險之后,能從事故預防階段就做好了風險管理,將環境污染阻斷在事前。
構建綠色體系,讓生態看得見。
談到這里,不難發現,智慧環強險服務平臺的最終導向便是在大數據的基礎上,構建出一個較為公平的“環強險”服務機制,促進社會監督體系、企業責任體系的建設,以確保多方主體能在平臺機制內獲得更顯著的市場價值和應用價值,譬如保險公司能科學、靈活定制產品;企業能主動承擔責任(有購買環強險的主動意愿)也能獲得更優質的環保服務;監管部門能有效開展監督,等等。
多贏的核心是生態思維,在智慧環強險服務平臺上,投保企業、保險公司、第三方服務公司以及監管部門實際上是相互成就的關系。比如,投保企業能提高獲得感有依賴于其他方的支持,其一是保險公司的兜底保障,其二是環保關鍵的專業服務,其三是監管部門的政策激勵。反之,對于其他方而言,也是如此。
多方相互支持,成就了一個較為公平的“環強險”服務體系。在后續的環強險體系建設上,有了智慧環強險平臺,便能繼續打造這種互利互贏的趨勢,譬如監管部門在未來就可以借助平臺的公開透明實現環強險產品的統一定價,制約保險公司,確保投保企業的權益,從而規避市場亂象。
如果我們想要將環強險服務體系打造成為未來市場的一個常態機制,那么智慧環強險服務平臺的生態思維是可以借鑒的,為市場多方主體打造多贏的生態圈層,很有必要。
結語
回到最初的焦點,解決好環境風險問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市場化的路徑是一個必然的方向和思路。而在這個過程中,環責險的推行、環強險的試點都是一大進步。但是在新險種實行的過程中,我們也能認識到,一昧地推行保險產品,通過投保-賠償的單一模式很難發揮出綠色金融市場真正的價值。
那么,從目前市場的實踐來看,智慧環強險服務平臺聚焦商業模式、數字手段、生態思維所打造出來的平臺服務無疑是一個更加合理的方案,即在大數據的基礎上構建更加符合商業規律、契合市場模式的環強險服務機制,實現多方聯動、多方受益。
但是,在這里,又不得不客觀的說,智慧環強險服務平臺只是率先探索出了市場化的一條路徑,更多的服務機制仍需要迭代、打磨。如今,環強險仍在試點,新的問題也在不斷暴露,在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上,通過市場化、社會化的方式和路徑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是一個長期投入的過程,仍需要不斷地開拓和探索新思路、新模式。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