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國際上爭取CDM(清潔發展機制)的市場份額,形勢日趨緊張。
“哥本哈根會議召開前夕,十個已經進入有條件注冊狀態的中國風電CDM項目,被聯合國CDM執行理事會拒絕通過。”上周末,在北京環境交易所發起的“中國碳中和聯盟”啟動通報會上,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呂學都介紹,從哥本哈根會議各方談判的結果和態度來看,未來中國CDM市場的增長空間不會太大,減排下來的指標,只能自尋新的通道。
據介紹,目前全世界的每年所有的CDM項目產值為40多億美元,其中中國占到十幾億,很多發達國家對此“眼紅”、不滿,進而影響到CDM-EB(執行理事會)對中國項目的簽發,持壓制態度,在這種情況下,北京環境交易所發起的“中國碳中和聯盟”,旨在催生中國自愿減排市場的建立。
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計算其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然后通過購買碳積分,資助符合國際規定的節能減排項目,從而達到環保的目的。以此為指導,“中國碳中和聯盟”要求所有會員,必須有明確的“碳中和”目標,在這個目標的實現過程中,將由聯盟為會員實施碳排量的測算、核證、交易、碳資產管理等全程的檢測與督導;對于排放量較大、短期內難以完全實現碳中和的會員,允許會員制定合理的分階段實施計劃。
據了解,北京環境交易所為提高碳中和能力,此前已開啟了中國碳項目交易的國際合作平臺,并在2009年8月5日,完成了中國第一單自愿碳減排交易——天平汽車保險公司購買綠色出行減排量;接著在哥本哈根,環交所聯合Bluenext、Winrock、中國林權交易所等單位,聯合推出中國第一個自愿碳減排標準——熊貓標準。
除北京以外、國內環境權益類交易在天津、上海也很活躍。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在去年9月即發起了“企業自愿減排聯合行動”,至此,國內已有30多家大型企業集團參與。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也在去年底啟動了碳中和標準研究,加上北京環境交易所熊貓標準的出臺,中國內生的碳自愿減排市場前景可期。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