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源頭上控制能源消耗,一直是我國工業領域節能減排的熱點話題。“開展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對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從源頭上杜絕能源浪費,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日前,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委員會處長楊海生在接受采訪時如是說。
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重要的能源生產地,同時也是能源消耗重點地區,產業結構中能源、原材料產業比重較大。近年來,通過大力開展節能評估審查,有效控制了能源消耗,全區工業節能減排取得顯著進展。
自開展節能評估審查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共評估審查了392個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涉及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礦山采選、機械制造、煤炭、輕工、電力9大行業。項目投資額達到7874.27億元,耗能總量達到1.27億噸標煤。在評估審查的項目中,52個項目沒有通過評估審查。
據楊海生介紹,內蒙古自治區節能評估審查工作實行的是分級管理制度。年綜合能耗3000噸標準煤及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報告由自治區經濟委員會負責審查,年綜合能耗3000噸標準煤以下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報告則由各盟市經濟委員會負責審查。
評審質量是節能評估審查工作能否持續推進的關鍵。楊海生介紹說,專家在評審中,重點從產業政策、節能政策、工藝選擇、設備選型、能源利用、耗能指標、節能措施等方面嚴格把關,客觀地定性定量提出評審意見。
“專家對報告實行打分制,分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個等級。”楊海生說,“通過嚴把項目能耗準入關,全區有效地從源頭上控制了能耗總量過快增長。”目前,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委員會已建立了一個有200多名專家的節能評審專家庫,專業涉及多個產業行業;經認定的具有節能評估資質的中介機構達57家。
“通過節能評估審查,嚴格限制了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節能政策項目的準入,抑制了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盲目擴張,從而調整優化了產業結構。”楊海生說,通過對項目生產工藝、技術設備的審查,限制了工藝技術水平低、能效水平差的設備的采用,引導企業積極采用國家鼓勵的先進工藝技術和節能設備,促進了項目裝備水平的大幅提高;而通過對產品單耗指標的核定,促使企業積極采取各種切實可行的節能措施,使產品單耗指標嚴格控制在單位產品能耗指標限額范圍內,從而避免了能源的大量浪費,有效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