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住建部要求,到2020年底,包括濟南在內的全國46個垃圾分類重點城市需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11日,濟南市公布《濟南市生活垃圾減量與分類管理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并公開征求修改意見。盡管正式施行時間還未定,但是濟南的垃圾分類與減量,從“鼓勵”轉為“強制”的倒計時已經開始。事實上,在濟南,垃圾分類全環節中的分類投放,已經在不少小區、街道中實施,也有不少企業參與了垃圾回收。
歷城名輝豪庭小區四分類試點啟動近7個月 居民逐漸養成習慣
“老師,您這袋是廚余垃圾,放在我跟前這個桶就行,另外一袋是其他垃圾,放在旁邊的桶。”
3月12日,在歷城區名輝豪庭小區19號樓前,一名身穿藍色馬甲的廚余垃圾督導員正在引導居民扔廚余垃圾。他面前有3個其他垃圾桶和1個廚余垃圾桶。“每天早上7點到9點,下午5點到7點,是居民投放廚余垃圾時間,我帶著廚余垃圾桶到固定投放點,指導居民分類投遞,居民投放結束后,再拉到小區南門廚余垃圾就地處理中心進行就地處理。”督導員黃亞潮表示,碰到居民混裝垃圾,這時候就會進行提醒講解,以讓他們下次正確投放。
小區居民告訴記者,現在出門提兩袋垃圾,一袋廚余垃圾,一袋其他垃圾,已經是常態;如果平時有廢棄報紙雜志就投放到垃圾分類回收亭,投進去就能在線上收到兌換的現金。
據介紹,該小區2018年7月開始實行垃圾分類,2019年8月16日,正式啟動濟南四分類試點。記者了解到,小區共有19棟樓,約4700戶居民,有19名廚余垃圾督導員,1處廚余垃圾就地處理中心、5處垃圾分類回收亭。其中,垃圾分類回收亭可用于分類投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
在宣傳教育上,名輝豪庭小區是怎么做的?名輝豪庭社區書記谷志萍表示,社區召集社區工作人員、黨員、樓長、居民代表、學生志愿者和南方物業工作人員開展志愿者入戶宣教培訓活動;同時,社區居委會、南方物業、運行企業及社區黨員志愿們入戶宣傳,簽訂居民自愿帶頭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協議書;每天每組垃圾桶旁都有督桶志愿者,指導社區居民如何按照生活垃圾分類要求進行投放。
“從早期的垃圾分類宣傳教育活動、知識競賽,到所有社區活動都穿插垃圾分類。”谷志萍告訴記者,經過這段時間的培養,小區居民逐漸養成習慣,居民大多數能夠理解、積極配合投放。
談到小區廚余
垃圾處理總量,谷志萍表示,從2019年8月16日至11月17日,每天約150公斤,每月4.5噸,總13.5噸;2019年11月17日至2020年1月20日,每天平均880公斤,每月26噸,總52噸;從運營到春節前,約5個月處理總量約為65.5噸,居民的配合度和自覺性不斷升級。
甸柳新村街道收集可回收垃圾30噸 有害垃圾100多斤
甸柳新村街道作為濟南市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之一,中建文化城、歷下文化廣場等均投放了智能垃圾箱。垃圾分類工作人員韓國華表示,該街道于2018年6月投放第一套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到目前15套,共計收集的可回收垃圾達到了30噸,居民累計積分100余萬分,通過積分賺了1萬余元;回收了有害垃圾100多斤。
“甸柳新村街道居民采用新方式投放生活垃圾已成為一種潮流。”記者在中建文化城探訪時,不時看到有小區居民前來投放垃圾。他們一般會先刷卡或掃碼再投放。系統會自動稱重、為居民計算積分。積分可兌換生活用品,也可兌換為微信零錢,以此方式來調動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此外,居民投遞垃圾的數據也會在后臺有詳細記錄。
負責該小區垃圾分類的天津同創云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甸柳新村街道有15000多戶居民,目前設備投放已覆蓋7447戶,在線注冊用戶6092戶,注冊率達82%。
“從去年11月濟南有害垃圾分類形成閉環到現在,收了2噸多。”市城管局生活廢棄物管理處科長陳振華表示,“為促進垃圾分類,濟南目前已投放153個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
此外,記者從濟南市城管局了解到,市區居民廚余垃圾計劃暫時交給濟南一家固廢處理有限公司進行專業化處理。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