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環保產業是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裝備保障的產業,黨的十九大將“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資源循環利用”作為建設美麗中國、推進綠色發展的重要任務。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顯著拉動了市場需求,擴大了市場空間,但是陜西省節能環保產業依然發展緩慢,存在企業規模偏小,核心競爭力待提升等問題。
一、產業擴張緩慢,集中度低
節能環保產業主要包括節能產業、環保產業和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涉及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
(一)產業擴張緩慢,市場競爭力弱
2018年末,全省規模以上節能環保工業企業320戶,占規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數的21.7%,比2014年低2.7個百分點。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542.4億元,是2014年的1.55倍,年平均增長9.2%,低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平均增長率4.4個百分點。目前陜西省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速度與巨大的節能環保需求增長還有較大的差距。而且,小微企業是當前節能環保產業的主力軍,規模效率低,陜西省主營節能環保產業活動(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占其工業總產值比重大于50%)的企業中,小微企業占比高達88.6%,企業普遍缺乏市場競爭力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據來源:陜西統計局、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二)產業集中度低,影響力提升緩慢
除了節能環保裝備制造、節能環保建筑材料制造等領域的企業專注于節能環保領域外,大部分開展節能環保活動的企業主要從屬于“混業經營”模式。截止2018年末,混業經營模式的企業占節能環保產業企業總數的58.1%,產值占全部節能環保產業產值的42.2%。
二、資金不足、創新能力弱制約企業發展
為充分掌握陜西省節能環保產業企業發展現狀,5月省統計局在西安、銅川、寶雞、咸陽、漢中、榆林抽取了62家規模以上工業
新能源企業,其中西安17家、銅川6家、寶雞10家、咸陽9家、漢中13家、榆林7家,組織開展了節能環保產業重點企業問卷調查。
(一)資金短缺是企業發展的重要瓶頸
節能環保產業屬于重資產行業,投資大,周期長,眾多小微企業缺乏融資能力,資金短缺嚴重。調查顯示:陜西省節能環保企業回款周期較長,61.2%的企業回款周期在半年以上,21%的企業回款周期在3-6個月,僅17.7%的企業回款周期在3個月以內;企業流動資金較為緊張,僅30.6%的企業表示流動資金正常,69.3%的企業表示流動資金緊張,其中30.6%的企業缺口在20%以上,流動資金嚴重緊張,24.2%%的企業流動資金缺口在10%以上,流動資金明顯緊張,14.5%的企業流動資金缺口在10%以內。在問及企業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時,超一半的企業認為融資困難且融資成本過高,影響正常的生產經營。
(二)企業注重研發,但原始創新少,導致產品競爭力低
調查結果顯示,30.6%的企業成立研發機構且連續兩年增加研發經費投入,但是這些企業中的研發機構有2/3以上均在2010年后成立,說明陜西省節能環保產業起步較晚。總體看,整體技術水平相比發達國家和地區還有較大的差距,擁有自主產權的核心技術少,產品競爭力也需進一步提高,被調查的企業中,69.4%的企業沒有專利,53.2%的企業技術水平一般或較為落后,這些企業產品的銷售方向主要集中在省內和本地區,銷售市場由于產品的低附加值而難有突破。
(三)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工成本上升是擠壓企業利潤的主因
對目前影響企業經營的多選原因調查中,53.2%的企業認為是原材料價格波動,寶雞一家生產新型建筑材料的企業表示今年以煤灰為主的原材料支出比去年上漲30%,其中,82.3%的企業認為原材料升本還會繼續上升。77.4%企業認為人工成本加大是擠壓企業利潤的主要原因。統計數據表明,近三年全省職工工資年均增速保持在8.8%,一家被訪企業也表示,今年人工成本比上年至少上漲15%。另有59.7%的企業認為資金成本過高直接影響企業生產經營。
(四)企業資產質量和償債能力表現不盡人意
總資產報酬率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獲得的報酬總額與平均資產的比率,反映企業全部資產的總體活力能力。調查中發現,32.3%的被調查企業近三年的總資產報酬率保持連續增長,16.1%的企業近三年總資產報酬率保持平穩狀態。資產負債率反映一個企業的資產總額中有多大比例是通過舉債籌集的,一般來說,資產負債率越低,其貸款安全程度就越高,表明企業長期償債能力越強。調查企業中,近三年資產負債率連續下降的企業占21%,近三年保持平穩狀態的有14.5%,合計均未超過半數。一方面企業資產的運營質量一般,另一方面未來抵抗風險能力不強,以上均不利于企業后期發展。
(五)企業對后期發展所持態度有所不一
資源循環利用企業對前景看好,后期發展更注重于產品技術升級。在企業的后期發展計劃中,62.5%的企業選擇產品技術升級,58.3%的企業選擇擴充現有產能,25%的企業保持現狀,僅個別企業有意轉至其他行業和縮減產能。
節能型和環保型企業由于環保政策趨嚴,對后期的用人和投資持觀望態度。對后期的盈利情況預判中,預計增虧減贏的企業占31.6%,預計持平的企業占36.8%,預計增盈減虧的企業占31.6%。65.8%的企業表示今后不會招聘新員工,在問及是否會在節能環保行業進行固定資產投資時,52.6%的企業認為難以判斷。
三、陜西省節能環保產業存在的問題
一是產業結構亟待優化。陜西省節能環保產業多集中在較為低端的節能環保設備制造、建筑材料制造以及廢礦廢渣的重復利用,產品附加值較低,市場多在省內或省外周邊城市,不能滿足于日益趨高的環保政策要求;從供需上看,節能環保產業中產值最大的風機制造行業已出現輕微產能過剩的苗頭,但高端供給能力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面臨的是結構性問題,后期應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加大產品結構調整,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對產業中高附加值部分進行重點投入。
二是做好企業和產業集聚區,促進產業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積極引導小微企業找準產業鏈定位,走向專業化、精細化。實施龍頭企業的帶動戰略,充分發揮省環保集團、陜鼓集團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對已經形成的西安節能環保設備制造,渭南新型
鍋爐制造等重點產業集群,要因勢利導,推動產業升級。小微型企業在陜西省節能環保產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船小好調頭,經營模式比較靈活,建議政府加大金融扶持力度,讓更多有活力的小微企業真正從市場競爭中走出來,填補陜鼓集團等大型企業產業鏈中的空白,參與產業集群,發揮“溢出效應”。
三是企業期盼技改資金的扶持。政府應加大對企業技術改進的資金扶持力度,尤其是對企業開拓市場、提高附加值較高產品的扶持、提高研發費用的稅前抵扣比例。調查中,渭南的一家鍋爐企業表示,自2017年燃煤鍋爐全部取締后,企業調整產品結構,新產品較之前的燃煤鍋爐成本高30%,與高校合作研發的超低氮鍋爐成本翻一番,雖然技術比較超前,但是由于價格高,市場接受度很低,企業近兩年資金壓力很大,期盼政府對于技術改進增加財政補貼或低息貸款,讓企業一方面能安全的渡過轉型期,另一方面有更多的資金用于投資、創新。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