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廣州報道 監察部、環境保護部專項檢查組近日到廣東省環保局檢查工作,充分肯定了廣東省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工作。
嚴格環保準入,優化產業結構。去年,廣東全省共受理建設項目環評58068個,否決4692個。共淘汰落后水泥產能約2500萬噸,關停和淘汰落后鋼鐵產能超過550萬噸,關停小火電機組531萬千瓦。
構建陽光審批,主動接受監督。廣東省已有13個市成立了技術評估機構,實現了技術評估與行政審批相分離,基本建立起技術評估機構評審、地方環保部門初審、審批部門集體決策的環評審批機制,以及環評單位自律、第三方評估、社會監督、行政部門監管的環評單位社會監督機制。公開建設項目管理全過程信息,開發使用“廣東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綜合管理系統”。建設項目環評、試運行及驗收管理和其他行政許可業務均與廣東省監察廳聯網,接受實時監控。
強化服務意識,促進經濟發展。建立綠色通道,實行重大建設項目管理跟蹤服務制度。提高審批效率,對重大項目,廣東省環保局在收到按規定程序報送的資料完備、符合審批要求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后,15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批工作,屬于環境保護部審批的項目,7個工作日內提出初審意見。簡化產業轉移園和建設項目環評審批程序,對于產業轉移工業園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省環保局和地方環保部門應分別在30天內和7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批工作和初審工作。對不涉及跨地級以上市行政區域環境影響、環評審批權限屬于省環保局的5類項目,下放或委托地級以上市環保局審批,各地級以上市環保局在保證依法依規審批的同時,要對審批項目進行備案提交省環保局。
嚴防污染轉移,保障水源安全。廣東省環保局成立了產業轉移工業園專項工作小組,所有產業轉移工業園環評必須經過局重大項目評審委員會集體討論。對于水環境保護問題較敏感的轉移園,環評批復中明確要求其不得引入染整、漂洗等水污染物排放量大以及產生一類水污染物的項目。2008年廣東省城市飲用水水源水質總達標率為94.2%,與2007年相比上升4.6%。
廣東省環保局副局長王子葵表示,將進一步深化建設項目環保審批制度改革,加強建設項目全過程監督管理。推廣深圳市的經驗,擴大施工期環境監理試點范圍,加強建設項目審批后的試運行和環保驗收管理,建立建設項目跟蹤管理制度。將超過期限尚未驗收的項目列入督辦事項,逐步扭轉重審批輕管理、重事前評價輕事后評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