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大氣污染治理必然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我們既要打好攻堅戰,又要打好持久戰,結合國家產業能源結構調整升級、城市精細化管理等政策實施,多地區、多部門共同發力,多措并舉,不斷深化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促進環境空氣質量改善。
2013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印發,我國開啟了史無前例的“藍天保衛戰”。到2018年,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明顯改善,與2013年相比,全國PM10平均濃度下降了26%;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下降了41.7%。、
圖表1:2018年,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和能源消費量相比2013年分別增長83%和11%;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42%,SO2平均濃度下降67%。 陳琛制圖
圖表2:2013-2017年,全國共壓減鋼鐵產能兩億多噸、水泥產能2.5億噸、平板玻璃1.1億重量箱、煤電機組2500萬千瓦,淘汰地條鋼1.4億噸。 陳琛制圖
與此同時,2018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費量和民用汽車保有量相比2013年分別增長39%、11%和83%,我國經濟持續增長。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對產業、能源、運輸、用地結構的優化調整。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產業布局偏亂、交通運輸結構不合理等問題長期存在,導致我國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大、排放強度高,經濟總量增長與污染物排放總量增加尚未脫鉤。但如今,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成為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突破口,能源結構更加清潔,油品質量不斷升級,中國的綠化事業對全球作出了積極貢獻,老百姓收獲到了更多藍天。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大氣污染治理必然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我們既要打好攻堅戰,又要打好持久戰,結合國家產業能源結構調整升級、城市精細化管理等政策實施,多地區、多部門共同發力,多措并舉,不斷深化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促進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