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9年3月,聯合國環境大會中國代表團團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與聯合國環境署代理執行主任喬伊斯·姆蘇亞(Joyce Msuya)就共同宣布,中國將主辦2019年世界環境日,聚焦“空氣污染”主題。
6月5日,人們在期待的同時也有疑問,自“大氣十條”印發至今,6年時間里,我國空氣質量真的變好了嗎?
專家隨即對這個民眾關注的問題做了正面回應,并從3點給出肯定答案:
① PM2.5濃度下降非常顯著
對于“PM2.5”這個指標,想必很多人都是記憶猶新,曾經一度成為人們認知中空氣質量好壞的代名詞。那么,自2013年——2018年,我國PM2.5指數經歷了怎樣的波動呢?
從2013年的72微克/立方米到2018年的39微克/立方米,我國納入空氣質量監測網絡的城市PM2.5年均濃度下降了45.8%。據了解,將全國首批實施新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的6年PM2.5平均濃度變化做對比,降幅也超過了4成。
可見,我國在PM2.5指標控制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②空氣質量總體趨于好轉
*2013年納入統計的為74個新標準第一階段監測實施城市,2014年為161個,2015年及以后為338個地級以上城市。
2018年,我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的空氣質量達標率為35.8%,平均優良天數的比例也達到了79.3%。
③
節能減排排頭兵
從《“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2014-2015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年)》到《關于推進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以及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啟動,我國在節能減排上作出的努力有目共睹。
為了促進工業節能減排,我國以火電行業的超低排放改造為契機,大力推進煤電機組升級換代。2019年,《關于推進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下發意味著,非電行業的超低排放改造即將拉開大幕;
為了促進機動車減排,我國各地制定黃標車淘汰日程表,加快淘汰報廢車輛。同時,不斷更新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目前“國六”標準(國家第六階段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即將于2019年7月1日起開始施行,首當其沖就是重型柴油車。與此同步的是機動車輛
新能源化,目前政府和公共機構用車,如環衛車、公交車等正逐步實現新能源車替代;
為了鼓勵節能減排,我國在試點之后全面開啟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成數據報送、注冊登記、交易等系統建設;開展模擬運行,并對各環節有效性、風險指數等環節進行檢驗評測;穩定運行之后逐步擴大市場覆蓋范圍,延伸交易模式和內容等。生態環境部曾在2018年底公布了一組數據:碳排放交易市場成交量已達2.7億噸二氧化碳,成交金額逾60億人民幣。
今天是2019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我們共同聚焦空氣污染。自“大氣十條”發布起的6年時間里,我國雖然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在空氣質量改善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收獲的回報是不容置疑的。
“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也在成為見證者。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