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能源汽車產品開始出現由研發向產業化轉型的一個非常重大的跡象,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呈現快速發展勢頭。汽車骨干企業,以及動力蓄電池、驅動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的生產企業,在近幾年的新能源汽車推廣示范過程中取得了發展和壯大,推出了一系列滿足性能要求的產品。”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調研員李萬里在上周舉行的“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與電機發展與應用國際研討會”上,認為我國的電動汽車以及整個新能源汽車經過“十五”和“十一五”期間的持續開發和小規模示范運行,已經到了開花結果期。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生產準入管理部門,工信部對2007年10月6日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生產準入管理規則進行了修訂,并于今年6月25日發布了新一版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
李萬里強調,新一版的“管理規則”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規則強調關注一個新興產業的形成,注重研發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要求生產企業至少掌握車載能源系統、驅動系統和控制系統這三大系統中一個系統的核心技術。在新規則里有十多項考核條款,其中有兩個否決項,達不到其中一項的企業就不可能進入這一新的市場領域。另外,在為生產企業進行新能源汽車生產準入審查時,重點也是放在了研發能力上,體現了中國政府既要注重鼓勵新能源新產品,更要注重培育一個新型的產業這樣一個明確的立場。
第二,規則還針對新能源新產品設計了多種靈活政策,以鼓勵研發和使用。其中,一是要針對新能源汽車所采用技術方案的多樣性,根據新能源汽車整車系統及關鍵總成技術的成熟程度,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完善程度,以及產業化程度的不同情況,將其分為起步期、發展期、成熟期三個不同階段,分別實施不同的管理制度,并在條件成熟時可以對三個階段還要重新調整劃分;二是允許改裝車企業自制新能源汽車底盤;三是在國家和行業標準不完備的條件下,允許按照經過審查機關審議和確認的企業標準來檢驗產品;四是針對新能源汽車產量較小情況下,在生產條件上適量給予放松。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