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甘肅印發《甘肅省
節能環保產業專項行動計劃》。計劃提出,著力提升環保技術裝備供給水平。其中大氣污染防治領域,重點突破大氣污染監測預報預警技術,開展云式除塵等大氣污染治理集成技術綜合應用示范,推進工業超低排放、揚塵防治等重點治理行動。
甘肅省節能環保產業專項行動計劃
《甘肅省節能環保產業專項行動計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落實。
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8年5月日
(此件正文公開發布,附件不公開)
甘肅省節能環保產業專項行動計劃
為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推動綠色發展崛起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加快我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發展目標
全省產業技術水平顯著提升,節能環保產業產品實現由以低端為主向中高端轉變,建成產業特色鮮明、集聚效應突出、創新活力勃發的西部地區節能環保產業示范基地。本土設備和產品基本滿足市場需求,促進節能環保關鍵技術、設備、產品廣泛應用,為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任務提供保障。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培育一批綜合競爭力強的大型節能環保企業,在節能環保產品制造、節能環保服務總承包領域培育20家以上骨干企業,形成2—3個產業配套能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產業集聚區。2020年,全省節能環保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為3%左右,實現總產值比2015年翻一番。到2025年,全省節能環保產業產值達到2000億元,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為5%左右,實現總產值比2020年翻一番,節能環保產業快速發展,質量效益顯著提升,集中度明顯增強,逐步發展成為全省支柱產業。
二、重點工作任務
(一)加快節能技術裝備升級換代。
1.加強優勢節能裝備提質增效。支持高效蓄熱換熱及冷卻技術裝備水平持續提高,鼓勵拓展國際市場。加大高效電機節能關鍵技術裝備產業化,結合我省電控設備制造基礎,建設國家級高效節能電機及其控制系統產業化基地。重點發展高效
鍋爐窯爐,加快建設千萬噸級煤粉生產、加工、配送為一體的高效鍋爐制造基地。
牽頭單位:省工信委
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政府國資委、省商務廳,各市州政府
完成時限:2018年建成優質煤炭集中配送網絡;2019年在高效鍋爐窯爐、高效電機拖動系統和控制設備、節能換熱裝備等領域,建成產業技術創新聯盟;2020年培育3—5戶年產值在億元以上的創新型骨干企業;2025年初步形成大型骨干企業為主,配套企業完整的3個以上產業鏈條和產業集聚區。
2.強化新興節能裝備培育發展。提高半導體封裝產品等優勢技術集成整合能力,培育我省節能裝備新動能。引進一批在余熱余壓利用裝備制造、節能新材料、能耗在線監測計量技術裝備等方面具有先進技術水平和產業競爭優勢明顯的企業在我省投資建廠,建設蘭州新區甘肅省節能環保產業基地,提升我省節能產業技術水平和發展規模。
牽頭單位:省工信委、省商務廳、蘭州新區管委會
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統計局、省質監局,各市州政府
完成時限:2018年形成重點發展節能裝備清單;2019年蘭州科博會舉辦節能裝備推介會;2020年建成蘭州新區甘肅省節能環保產業基地;2025年形成1—2項競爭優勢突出的重大技術裝備或產品為龍頭,配套企業完整的產業鏈條。
3.壯大提升節能服務業。創新節能服務模式,培育新業態,提高節能服務專業水平。引導和鼓勵節能服務機構為重點用能單位提供能源審計、能效評估、節能監測、審計認證等服務,為用戶提供節能診斷、設計、融資、建設、運營及合同能源管理“一站式”服務。推動國有大型企業按照“資源化、綠色化、循環化”的要求,轉換發展模式。加快建設全省能耗在線監測平臺,積極推廣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配合單位:省財政廳、省工信委、省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牧廳、省商務廳、省政府國資委、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各市州政府
完成時限:2018年召開全省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介會;2019年省級能耗在線監測平臺建成試運行;2020年打造2—3個年產值在5000萬以上的節能服務龍頭企業。
專欄1:重大節能裝備與產品產業化工程
鍋爐窯爐領域,重點突破煤炭清潔高效燃燒、轉化及排放控制、監測技術研發與應用,高爐(窯爐)煤氣高效利用等關鍵技術,推廣高效煤粉工業鍋爐等節能鍋爐,組織實施燃煤鍋爐節能環保綜合提升工程。
電機系統領域,重點推動電機及拖動系統與現代信息控制技術相融合,推廣國家1級能效標準的電動機、變壓器、高壓變頻器、無功補償設備、風機、水
泵、空壓機系統等,加快現有電機系統節能改造。
余能回收領域,重點攻克基于吸收式換熱的集中供熱等重大技術,推廣低溫煙氣余熱深度回收等低品位余熱回收利用技術,支持余能發電上網,推動能源按品質高低實現梯級利用。
家電照明領域,重點突破高效壓縮機及節能控制器、高性能集成電路設計、超大晶圓功率器件封裝測試等重點技術,推廣能效等級1級的節能家電和
LED產品,加大量大面廣的節能家電以及半導體照明等高效照明產品的政府采購力度。
節能服務領域,實施重點用能單位“百千萬”行動和用能權交易,進一步激發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的內生動力,培育一批“節能醫生”、節能量審核、節能認證等第三方機構。
(二)著力提升環保技術裝備供給水平。
4.全面增強優勢環保裝備綠色競爭力。重點推進煙氣綜合處理一體化方案、垃圾無害化處置及資源綜合利用設備、高壓靜電除塵器、煤炭儲運揚塵治理成套裝備產品應用和示范推廣,建設蘭州紅古園區環保產業基地,推動形成環保產業集聚區。
牽頭單位:省工信委
配合單位:省環保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政府國資委,各市州政府
完成時限:2018年開展餐廚
垃圾處理裝備示范推廣;2019年在煙氣綜合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置及資源綜合利用設備等領域,建成產業技術創新聯盟;2020年培育1—2戶年產值在10億元以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內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2025年初步形成大型骨干企業為主,配套企業完整的4個產業鏈條和產業集聚區。
5.大力提高新興環保裝備供給質量。推廣應用除塵技術等優勢技術,在高濃度有機廢
水處理、危險廢物與土壤污染治理、環境監測裝置等領域引進具有先進技術水平和產業競爭優勢明顯的國內知名環保企業來我省投資建廠,提升我省環保產業技術水平和發展規模。重點排放企業按照“趨零排放”的目標,實施環境污染治理項目,開展環保業務。
牽頭單位:省工信委
配合單位:省環保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統計局,各市州政府
完成時限:2018年形成重點發展環保裝備清單;2019年蘭州科博會舉辦環保裝備推介會;2020年培育1—2戶年產值在億元以上的創新型骨干企業;2025年形成3—5項競爭優勢突出的重大技術裝備或產品為龍頭,配套企業完整的產業鏈條。
6.創新發展環保服務業。加快發展環境調查、環境規劃與設計、環境風險評價、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工程監理、環境監測、清潔生產審核等環保咨詢服務業。逐步發展生態修復、土壤污染治理、環境損害評估、排污權交易、環境認證、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新興環保服務業。建設環保服務信息平臺,推廣綜合化環境服務、特許經營、委托運營、第三方污染治理、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等,推進項目管理承包、工程總承包+系統托管運營的環保服務總承包商模式。
牽頭單位:省環保廳
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建設廳、省工信委、省財政廳、省質監局,各市州政府
完成時限:2018年開展環保服務總承包模式推介會;2019年建成環保產品技術信息平臺;2020年打造1—2個年產值在5000萬以上的環境工程咨詢服務龍頭企業。
專欄2:重大環保裝備與產品產業化工程
大氣污染防治領域,重點突破大氣污染監測預報預警技術,開展云式除塵等大氣污染治理集成技術綜合應用示范,推進工業超低排放、揚塵防治等重點治理行動。
水污染防治領域,重點突破工業用水循環利用技術,開展水污染治理集成技術綜合應用示范,強化重點流域水環境、提升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能力等重點治理行動。
環境生態處理與土壤修復領域,重點突破土壤環境監測與污染預警技術,開展退化與污染土壤修復集成技術綜合應用示范,實施污染場地治理與修復、沙產業等重點治理行動。
環保服務領域,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和排污權交易,進一步激發重點排放單位減排的內生動力,培育一批環保技術咨詢、環境工程監理、環境監測第三方機構。
(三)穩步推進資源綜合利用。
7.做大做強資源綜合利用裝備。推動資源綜合利用裝備研發推廣,支持龍頭企業產業構建技術支撐體系。加大節水灌溉器材和節水灌溉工程系統、裝配式建筑等優勢裝備產品示范推廣,壯大我省資源循環利用裝備。引進一批在有價元素提取、農林廢棄物利用、再生資源回收等方面具有先進技術水平和產業競爭優勢明顯的企業來我省投資建廠,提升我省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技術水平和發展規模。
牽頭單位:省工信委
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省水利廳、省商務廳、省農牧廳、省政府國資委,各市州政府
完成時限:2018年舉辦中以(酒泉)中小企業國際節水產業合作園區節水產業推介會;2019年在節水器材、裝配式建筑等領域,建成產業技術創新聯盟;2020年培育5—8戶年產值在億元以上的創新型骨干企業,培育1—2戶年產值在10億元以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內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2025年培育10—15戶年產值在億元以上的創新型骨干企業,培育3—5戶年產值在10億元以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內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
8.持續推進資源高效利用。發揮重點企業示范帶動作用,強化工業生產過程中大宗廢棄物綜合利用,提高煤矸石、粉煤灰、脫硫石膏、冶煉廢渣等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水平。全面推動全省全域無垃圾行動,支持城市生活垃圾和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積極推進廢舊瀝青混合料、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推進農林清潔工程建設和禽畜糞便等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提高城鄉生產生活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牽頭單位:省工信委、省建設廳
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省農牧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政府國資委,各市州政府
完成時限:2018年制定全省全域無垃圾規劃;2019年無害化處理設施覆蓋率達100%;2020年煤矸石、粉煤灰、脫硫石膏、冶煉廢渣等固廢綜合利用率達73%以上,全面完成全域無垃圾專項行動目標任務;2025年煤矸石、粉煤灰、脫硫石膏、冶煉廢渣等固廢綜合利用率達80%以上,建成資源循環利用、大宗固體廢棄物利用、農業循環經濟等三大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9.全面建成“城市礦產”示范基地。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紅古園區建設報廢汽車、廢舊電子電器、廢雜金屬、橡膠、塑料等典型“城市礦產”分類回收管理體系、處理技術體系和物流管理體系,全面開展標準化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建設與改造,構建再生資源分類回收體系與區域性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地,全面建成“城市礦產”示范基地。
牽頭單位:省商務廳、蘭州市政府
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省財政廳
完成時限:2018年蘭州“城市礦產”示范基地通過國家驗收;2019年建成1—2個再生資源分類回收分揀處理試點集聚區;2020年形成全省完整的再生資源分類回收分揀處理體系。
10.不斷深化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提高從復雜難處理金屬共生礦和有色金屬尾礦中提取國家緊缺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提高綠色礦山建設水平。推廣銅鎳礦浮選、磁鐵礦磁篩等高效選礦技術,加大余熱、余壓和冶煉煙氣中二氧化硫回收利用率。支持發展油頁巖及高嶺土、鋁礬土等共伴生非金屬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和深加工。
牽頭單位:省國土資源廳
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省工信委、省科技廳、省政府國資委
完成時限:2018年、2019年礦山“三率”水平達標率完成階段性目標任務;2020年,全省礦山“三率”水平達標率達到90%以上。
專欄3:重要資源循環利用及裝備產業化工程
城市礦產(再生資源)領域,推進報廢汽車、廢舊電子電器、廢雜金屬、橡膠、塑料資源化利用和裝備技術研發推廣,進一步推進蘭州市、武威市、肅州區和敦煌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地建設,實施全省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工程。
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領域,推進共伴生礦產、尾礦、煤矸石、冶煉渣、脫硫石膏等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裝備技術產研發推廣,開展工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城鎮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集成技術綜合應用示范,構建循環型工業體系,實施全域無垃圾行動。
再制造領域,推進再制造高效無損拆解、損傷檢測、體積修復等研裝備技術研發推廣,強化適應再制造產業發展所需的舊件收集能力,培育再制造服務業,開展舊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等再制造。
以上重點任務中,以下3項建設為全省標志性工程:
1.全省全域無垃圾;
2.蘭州“城市礦產”示范基地;
3.蘭州新區甘肅省節能環保產業基地。
三、工作路徑
立足全省產業現狀和發展趨勢,強化科技創新,優化產業布局,突出分類引導,促進協同發展、夯實工程支撐,實現全省節能環保產業產品由以低端為主向中高端轉變,企業經營由以單一產品為主向重點領域一體化綜合經營轉變,園區發展由企業簡單聚集向集群創新、轉型跨越轉變,產業結構由以傳統制造業為主向先進制造業與節能和環保服務業互動并進轉變。
(一)科技創新驅動,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發揮蘭白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地作用,借助區塊鏈等新技術,加速互聯網與節能環保產業實體經濟融合。支持鼓勵企業在能源資源節約循環利用、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等方面開展技術裝備研發。按照“成熟一批、推廣一批、更新一批”的原則,動態更新節能環保產品推廣名錄。組建甘肅省節能環保產業專家委員會、甘肅省節能環保產業協會和甘肅省節能環保產業技術聯盟,建設節能環保產業大數據、云計算平臺,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制定節能環保裝備制造業重點領域“首臺套”產品認定、扶持辦法和風險補償等政策配套體系,探索建立支持重大技術裝備產業化機制。
牽頭單位:省科技廳
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省工信委、省財政廳、省質監局、省知識產權局
(二)協同發展推進,合理優化產業布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促進節能環保產業協同發展。節能產業方面,在蘭州、天水布局高效鍋爐、換熱及冷卻技術裝備、高效節能電機、節能電氣裝備和再制造產業。環保產業方面,在蘭州布局煙氣綜合處理一體化、高壓靜電除塵器、揚塵治理等裝備制造和系統集成。資源綜合利用方面,在蘭州、酒泉、武威等地布局再生資源分類回收體系與區域性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技術與裝備制造和系統集成,在定西、隴南、張掖等地布局農林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與裝備制造和系統集成。以蘭州為試點,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服務業。
牽頭單位:各市州政府
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省建設廳、省工信委、省農牧廳、省商務廳、省政府國資委
(三)產業集聚帶動,提升產業供給效率。實施“大企業、大集團”帶動戰略,在節能換熱設備制造、節能電氣裝備制造、煙氣
脫硫設備制造、節水灌溉器材等領域,分階段、分步驟動態扶持和重點培育一批產業特色突出、規模效益較好、帶動能力較強的龍頭骨干企業,突出鏈式引進和培育,吸引省內外的節能環保企業入園,配套建設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促進要素資源向優勢行業、區域集聚,逐步形成技術含量高、市場占有率高、區域特色明顯、產業鏈條完整的節能環保產業集聚區。
牽頭單位:各市州政府
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省工信委、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省政府國資委、省建設廳、省國土資源廳
(四)分類施策管理,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根據全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現狀和市場需求,針對性采取支持政策。支持在國內市場具有區域特色和比較優勢的裝備生產企業做強做大,拓展全國甚至國際市場。對于優勢不明顯、競爭力不強的節能環保產業,針對性進行科技研發及創新成果應用,實施一批重點項目,帶動產業技術水平顯著提升,形成產業發展新動能。對于沒有產業基礎、市場需求較大的節能環保行業,高起點引進一批具有先進技術、競爭優勢明顯的節能環保企業集團來甘肅省投資建廠,提升重大裝備供給能力。
牽頭單位:各市州政府
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省工信委、省商務廳、省政府國資委、省財政廳、省建設廳、省國土資源廳、省水利廳、省科技廳
(五)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快市場化發展進程。建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基金,以股權投資方式支持節能環保企業發展。采取項目補助、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等多種方式,加大省級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鼓勵支持節能環保企業通過資本市場上市融資,促進銀企對接合作。新增國有資本向節能環保產業領域傾斜,鼓勵非公企業、社會資本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推進全省用能權、碳排放權、排污權等環境權益交易試點,逐步建立完善有償使用政策體系。落實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項目、裝備和服務的稅收優惠政策。
牽頭單位:省財政廳、省政府金融辦
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省工信委、省國土資源廳、省國稅局、省地稅局,各市州政府
(六)需求牽引拉動,激發產業發展內生動力。按照推動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和當前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整治相結合,營造綠色消費政策環境,形成對節能環保產業最直接、最有效的需求拉動和工程帶動。發揮節能減排任務倒逼作用,擴大節能產品市場消費、拉動環保產品及再生產品消費、推進政府采購節能環保產品,形成對節能環保產品的需求牽引。充分發揮重點工程帶動作用,重點實施電機系統節能、余熱余壓利用、燃煤鍋爐改造等節能改造工程,加快實施脫硫脫硝除塵改造、工業廢水治理、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設、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等水土大氣和生態修復工程,大力實施協同資源化處理城市廢棄物示范工程、再生水利用、污水處理和生活垃圾收運及無害化、資源化處理設施建設工程。
牽頭單位: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省工信委、省建設廳
配合單位:省交通運輸廳、省農牧廳、省商務廳、省政府國資委、省政府金融辦、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各市州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夯實基礎工作。強化統計核算,建立健全節能環保產業統計體系和信息發布制度,開展產業現狀調查和定期統計,強化產業發展形勢分析。完善項目申報、篩選與管理機制。建立發展改革、環保、工信、科技、財政、建設、水利等部門統籌協調推進機制,依據職能和分工完善細化工作措施。牽頭部門要健全工作機構,加強工作力量,協調解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中出現的突出問題,推動全省節能環保產業做強做大。
牽頭單位:省統計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
配合單位:省工信委、省財政廳,各市州政府
(二)強化人才培育。依托甘肅省領軍人才工程、甘肅省優秀人才引進計劃與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扶持行動計劃,加大節能環保領域創新型研發設計人才、開拓型經營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及引進力度,建立協同創新團隊。強化校企聯合等新的辦學模式,鼓勵省內高校開設節能環保產業相關專業,開展職業教育,促進產教緊密結合,使人才的規模和結構適應我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需要。
牽頭單位:省人社廳
配合單位: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委黨校
(三)加強宣傳交流。建設甘肅省節能環保產業信息網,支持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利用“互聯網+云計算”搭建節能環保技術、產品、服務等信息交流平臺,定期發布節能環保產業重大信息、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組建甘肅省節能環保產業聯盟,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作用,通過舉辦展覽會、產業研討會等加大節能環保技術和設備的宣傳推介力度。廣泛開展節能環保法律法規及政策宣傳,普及節能環保知識。擴大對境外特別是中亞、西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節能環保產品出口。
牽頭單位:各市州政府
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省商務廳、省工信委、省科技廳
(四)嚴格執行考核問責。嚴格落實生態文明目標評價考核制度,加大省級環保督查力度,堅持“督企”和“督政”相結合,將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與巡視檢查、環保督查等緊密聯系,進一步完善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加強考核結果運用,加大節能減排考核結果問責力度,形成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倒逼機制。
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
配合單位:省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領導工作小組成員單位,各市州政府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