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環保目標時間點,到2035年,我國的環境質量可能要與現在的歐美等發達國家對標。因此,最近幾年將成為我國對環保的大投入時期。”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副會長兼首席政策專家駱建華在環境商會近日組織召開的“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系列報告會”上表示。
據了解,當天的會議不僅探討了如何高質量地進行綠色發展,還聽取了環保業界對政策的建議。
環保企業也要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表示,過去,不少人理解的綠色發展是高成本的,而現在綠色發展通過技術和制度創新,將改變以往的成本收益核算的理念、內容和方法,實現低成本、高收益。
那么,綠色發展怎樣才能變成高質量發展?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認為,未來的綠色發展要改變過去單一的指標考核,變成總量指標加質量指標的考核。
“未來在進行環境污染治理時,政府要從治理效果、治理成本和治理結構方面統籌考慮。環保企業也要思考如何從過去以量為主的粗放發展,走向一個以質量為主的高質量發展階段。”他表示,此外,真正促進綠色發展的路徑,包括促進綠色低碳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立完善,需要環保、發改、工信等各部門的配合。
他介紹說,在市場方面,近20年來環保產業發展基本依靠市政,如城市污水、
垃圾處理,現在農村市場逐漸打開,下一步工業污染治理潛力還將得到挖潛。在技術方面,現在環保公司的研發投入較低,如果沒有技術儲備,將來一旦工業市場打開,很多企業可能出現治理能力不足的問題。而資金方面,希望繼續發展綠色金融,同時為環保公司開辟一個類似扶貧的綠色通道,使環保企業融資上市更加便捷。
企業呼吁獲得更多產業激勵政策,關注中小企業發展
環保行業內普遍認為,對于企業來說,全面深入地解讀十九大報告精神,有利于研判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趨勢,為環保企業戰略決策提供新銳、有預見、有深度
的智力支持。
目前,行業企業對十九大后的經濟發展充滿信心,但由于環保是政策驅動型產業,不少企業也呼吁得到更多政策支持和引導。
某清潔能源行政總裁黃衛華提出,由于各種材料成本上漲,環保裝備制造業的行業平均利潤率逐年下降,期待未來出臺稅費減免等政策,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持續提升競爭力。
杭州某集團環衛服務公司CEO邢文祥認為,未來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核心根本是創新,這也是商業的本質。因此無論從思維上、從體制上、機制上還是在具體運行中,都應形成創新的氛圍,完善鼓勵創新的體制和機制。
“雖然中小民營企業是環保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這些企業很難獲得大訂單,這讓資本方也不敢進行大規模風險投資,只能投資一些擁有中小微產品和技術的企業。”某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旭建議,未來的政策更多關注中小民營企業的成長和發展。
挪威某集團業務投資副總裁常新杰注意到,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凡是在我國境內注冊的企業,都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他希望,我國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持續改善投資營商環境。
“目前環保、綠色產業仍是目標引領和政策引領型的。在這種情況下不是簡單的加價就能解決問題,還應考慮激勵政策,怎樣能更有效地激勵產業發展。”王毅表示。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