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企轉型綜合型能源公司
近年來,以兩桶油為代表的石油企業紛紛提出向綜合型能源企業轉型,以石油化工為主體,向其它能源領域逐漸延伸。今年5月,中石化勝利油田成立了
新能源開發中心,為勝利石油管理局的直屬單位,主要負責地熱、余熱(壓)、
太陽能、風能、
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開發和
節能減排業務。而中石化旗下的新星公司更是一家專業的新能源公司,目前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常規地熱資源開發利用企業。
據悉在未來三年中,中石化新星公司將加快發展地熱余熱利用、天然氣綜合利用、太陽能
光伏利用三大業務板塊,爭取到2020年在全國打造20座“無煙城”,成為國內地熱開發的領頭企業。中石油對風能、太陽能、地熱、生物柴油等能源開發利用也逐漸深入。
石油公司從“油”到“電”跨界的背后,除了市場和自身發展需求外,還與企業的轉型戰略密不可分。中石油在今年11月份成立“中油電能”(中國石油集團電能有限公司)后,12月15日,中石化也成立了一家新的售電公司,河南中原油田能源服務有限公司。在能源行業整體改革的大潮下,能源圈的界限逐漸模糊,石油巨頭入場電力行業或將成為企業轉型發展的一種新趨勢。
不止在國內,從近幾年的發展來看,國外的油氣巨頭也正在拓展其它能源領域。以殼牌為例,去年,殼牌成立獨立分公司NewEnergies,合并已有的氫氣、生物燃料和電氣業務,并進軍風電領域。今年則將新能源與天然氣業務整合,開始全面布局投資新能源領域,包括清潔燃料、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氣發電。
可以看出,傳統油企向綜合型能源公司轉型已成為行業發展的一大趨勢。作為油氣巨頭,石油公司在向綜合型能源公司轉型的過程中,擁有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等先天優勢,將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發展可能。隨著傳統油氣行業的重塑,身在其中的石油人也將迎來一輪全新的發展機遇。
石油巨頭入場售電
12月15日,河南中原油田能源服務有限公司成立,正式加入電力行業的市場競爭。據了解,該售電公司是由中原石油勘探局有限公司獨資入股,注冊資本2000萬元,年交易電量15億千瓦。依托在中原油田多年的運營經驗,開展購電、售電、配電網投資和建設以及檢修等業務。這并非中石化成立的首家售電公司。早在今年10月29日,中石化河南明珠電力銷售有限公司(簡稱“明珠電力”)取得配售電業務資質,成為中石化擁有的第一家配售電公司。
油田成立售電公司,并不意味著只對油田自身服務。明珠電力成立之初,中石化就表示明珠電力將為中石化駐豫企業在內的河南省境內電力用戶提供優質服務。自運營以來,明珠電力先后與濮陽、洛陽、南陽等地10余家用電大戶達成了銷售意向。
毫無疑問,對于擁有經驗、資金的石油巨頭來說,售電市場將是一個巨大的機遇,中石油自然也沒有錯過。去年9月,中石油成立首家售電公司——大慶油田售電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大慶油田售電”),成為當時擁有全國最大規模配電網資質的售電公司。到今年4月,大慶油田售電已成立11個省級購售電公司,啟動統一購售電平臺,負責代理中石油的購售電業務。在此基礎上,今年11月,大慶石油管理局出資成立中油電能,將售電市場由個別地區擴展到全國甚至國際領域,打開石油企業入行電力市場的新領域。
油企 “賣電”竟藏著大機遇
去年以來,國內石油巨頭紛紛著手布局電力行業,隨著近期多家售電公司落地,預計這一趨勢還將得到延續。油企轉行做電力,究竟有何優勢?
以最早進入電力市場的大慶油田為例。大慶油田年用電量達到150億千瓦時,幾乎占黑龍江省全省用電量的五分之一。隨著售電公司的成立,供電營業區域內其它用電負荷陸續接入,預計未來五年的用電量將突破180億千瓦時,市場份額十分可觀。
其實不止是大慶油田,幾乎每一個油田都是名副其實的“用電大戶”,相比于其它售電公司,由油田自身衍生出的售電公司將首先擁有這一市場保障。此外,大慶油田還承擔著近30萬戶居民、社會企事業單位及商業用戶用電,在未取得《電力業務許可證》之前,購電價格高,加上人工、設備維護等費用,每年承擔了大量的虧損。
售電公司成立后,根據測算,僅居民用電需求每年可減少電費支出1.3億元。除了直接降低油田購電成本外,在油田外部,售電行業每年更是擁有萬億級的市場份額。中石油此前成立“中油電能”時表示,要在建設中國石油統一購售電平臺的同時,規劃全國及海外兩大市場氣電產業布局。隨著近幾年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落實,國內的電力行業迎來了爆發期。而此時石油企業入場電力,也將撬動這一巨額市場,為油企的轉型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