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垃圾焚燒發電廠的逐漸增多,如何對焚燒發電企業運營情況實施有效監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目前,我國對垃圾焚燒發電企業實行四級監督管理模式,即國家行業主管部門監管、地方政府主管部門監管、記者了解到,國家相關法律制度、多方面的政府監管,讓企業無法鉆空子,而高昂的違法成本,也讓企業對“作弊”行為望而卻步。
環保企業污染行為實行終身制管理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院長徐文龍表示,環保企業要做有良心的企業。環保企業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實行終身制管理。“造成污染是要終身負責的,產生的廢物也是終身受監督的,比如焚燒產生的廢物到哪里去了,全過程都有記錄,不論在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要對負責人問責。”徐文龍表示。
今年年初,環保部在垃圾焚燒發電企業中開展“裝、樹、聯”工作,完不成任務的焚燒發電廠不能繼續運營,這為全面提升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管理水平,增進“政、企、民”互信、破解鄰避效應提供了新的解決辦法。
所謂“裝、樹、聯”,就是所有垃圾焚燒企業都要安裝污染源監控設備,實時監測污染物排放情況;都要在顯著位置樹立顯示屏,將污染物排放數據實時公開;企業的自動監控系統都要與環保部門網站聯網。
各項環保指標可實時在線監控
2008年11月,光大環保能源(常州)有限公司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并網發電試運行。該項目以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為目的,通過焚燒方式產生電能。
在清潔明亮的中央控制室內,工程技術人員坐在大屏幕和電腦前忙碌著。大廳中央的顯示屏上,電廠運行的實時情況全部反映在顯示屏上。據介紹,中央控制室是整個垃圾焚燒發電廠的指揮中心,對焚燒爐內的氣體排放進行實時監控,監控內容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氧氣、氮氧化物、氯化氫、水、粉塵等。實時監控顯示,各種環保指標嚴于歐盟標準。
這些監測數據均來自項目中安裝的污染源監控設備。常州市武進區環保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項目在運行過程中配套了在線監測系統,環保部門工作人員的手機終端可以接收到實時數據。“監測設備由第三方機構維護,確保數據的準確性。當數據出現異常時,我們可以第一時間到現場核實并了解情況。”工作人員表示。
與此同時,在常州市環境監察支隊的辦公室里,副支隊長卜君仔細觀察著國家環保部網站上顯示的光大環保常州能源項目的各項數據指標。“實現聯網后,企業的各項重點監測數據,我們都可以實時查詢。”卜君說。
卜君介紹,垃圾焚燒過程中有政府部門的層層監管,并建立起了在線監管系統,垃圾焚燒廠內的各項連續監測數據與環保部門網站聯網,國家環保部和地方環保部門可以實時監控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各項指標,實現多種手段監管。
職能部門人員24小時駐廠監管
在光大環保常州能源項目,每天都能看到當地監管部門工作人員記錄各項監測數據的身影,常州市環境衛生綜合處置中心監管科副科長浦景就是其中一員。
根據2015年10月1日住建部發布的《生活垃圾焚燒廠運行監管標準》要求,垃圾焚燒廠從試運營起,當地監管部門必須派人員駐廠,開展各項監管工作,這是當地政府檢查的監管模式。
“通過駐廠監管,可以現場監管數據的產生由來,應對運行中的突發情況,掌握第一手的真實信息。”浦景說。每一車垃圾進廠后的計量、負壓狀態、焚燒溫度、煙氣排放、灰渣和滲濾液處理等各生產環節和氣、固體排放,都是政府部門監管的重點,這種監管是24小時“全天候”的。
為了監測數據的準確性,監管部門會委托權威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對煙氣、飛灰等主要污染物實施定期抽檢。根據規定,第三方進廠取樣時,垃圾焚燒廠相關人員、駐廠監管工作人員、第三方檢測取樣人員同時在場,確保取樣、檢測的真實性。
“這些數據是有連貫性的,比如說要達到這個數據,一年就要用一定數量的石灰和活性炭,住建部會檢查石灰和活性炭的具體使用情況,而且要提供相關發票,所以說監管是有多種手段的。”中國環衛協會
垃圾處理專家委員會理事龍吉生說。
煙氣數據在大屏幕上公開
在光大環保常州能源項目門口,樹立著一塊顯示煙氣污染物濃度數據的大屏幕,包括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氫、一氧化碳等數據。據悉,這樣做是為了實時公布煙氣污染物濃度數據,接受社會監督。
除了采取上述措施,垃圾焚燒發電廠建成投運后,還會邀請社會各界人士進廠參觀,監督垃圾焚燒的生產流程和排放情況,住在工廠周邊的居民是這里的常客。
曾經,附近的居民在廠房外看到煙囪里冒白色氣體,擔心有害,便來到廠里了解情況。經過實地“勘察”,大家知道煙囪排出的白色氣體并不是煙氣,而是水蒸氣,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據了解,在垃圾焚燒廠建設前,由于對垃圾焚燒工藝和管理模式不了解,周邊居民對這個項目有過抵制。垃圾焚燒發電廠投入運營后,居民代表組建了監管團隊,對垃圾焚燒進行監督。
被罰一元將損失幾千萬元
正是因為有了法律的嚴格規定和國家行業監管部門、民眾的積極監管,企業也不得不嚴格自律。
2016年10月22日,國家住建部、發改委、國土資源部、環保部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創新方式,全面加強監管”、“建立全過程、多層級風險防范體系,杜絕違法排放和造假行為”。《意見》還明確了對垃圾焚燒出現行業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
“排放不達標,企業就會被關停,這對企業來說就是很大的損失,負責人違法還要被判刑和坐牢。”珠海信環環保有限公司負責人左方超說。
停業整頓,會讓企業得不償失。“哪怕這個廠只停產一個星期進行整頓,損失都要超過‘作弊’節省的錢。”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徐海云說。
對左方超來說,最讓他印象深刻的便是責罰條例。“政府委托第三方進行檢測,如果檢測超標就將進行處罰,而且會對我們日常工作進行評分,不達標就要罰款。”左方超說。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規定,企業從事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
節能節水項目所得,自項目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四年至第六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這就是企業所得稅“三免三減半”政策。“如果因環境污染問題被處罰了,這些優惠政策就不能享受。所以對企業來說,哪怕只是被罰了一塊錢,企業都要損失幾千萬元。”光大再生能源(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熊志標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