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處理項目近期已迎來落地高峰期。但在過去的5年時間里,污泥處理率曾一度增速放緩,重水輕泥,資源化利用市場備受冷遇,產業規劃建設規模遠大于供給側實際產能。本文將從污泥處理政策規范及市場環境方面解讀污泥處理。
2017年以來,污泥處理迎來成長期。在前期大力推進的基礎上,圍繞“資源化利用”的目標,污泥處理正從政策規范、市場環境等方面向深層次推進。
政策規范
我國走過了一個五年的污泥處理,終在“十三五”期間取得積極成效,形成了項目加快落地的發展態勢。從最新發布的數據來看,污泥處理項目近期已迎來落地高峰期,包括填埋、焚燒、厭氧干化、資源利用在內的處理手段正逐漸成為業界共識。產業生態與政策導向日臻明晰的同時,污泥處理亦在加快市場化、產業化的前行步伐。業界普遍預測,在未來5年內,污泥處理產業帶來的市場體量將達到近千億級。
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以及《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的正式頒布和實施,使污
水處理設施建設與污泥處理處置工作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其中,《水十條》更是明確了相關政策,包括現有污泥處理處置設施應于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達標改造,地級及以上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應于2020年底前達到90%以上等。
究竟未來污泥處置能否開啟一片藍海,還需要政策以及相關標準的出臺和支持。當前,國家對污泥處理處置在設施建設和處置率上都有了要求,例如,此前發布的國家發改委辦公廳關于污泥處置的通知曾明確提出,污泥處理處置以“資源化、無害化、
節能降耗和低碳環保相結合”為基本原則,研究制定適合本地區的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路線。無疑,這將是個“大考”。
市場環境
“重水輕泥”污泥處理成行業短板
污水處理一直是環境治理熱點,近年來,全國污水處理率已超過90%。但在污水處理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污泥,其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質,但因處理技術的欠缺,污泥成為亟待解決的行業難題。全國范圍內“重水輕泥”現象嚴重,對于處理污水后產生污泥的處理率不高,在不少地方,污泥通常被運送到市郊進行簡單填埋處理。
根據我國“十二五”期間制定的規劃,全國規劃建設城鎮污泥處理處置規模每年518萬噸。但是,在五項任務“管網、污水處理廠新建、村鎮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污泥處理處置和再生水”中,只有污泥處理處置的任務未完成,污泥處理處置之路任重而道遠。
當前污泥處理的主要手段有填埋、焚燒、資源化處理利用。目前在一些歐洲國家,污泥處理的厭氧、干化焚燒等相關技術應用非常成熟,但是成本較高。在國內,一些地方的污泥處理仍然采用填埋的方式,缺乏正規處理途徑。
據環保人士分析,污泥是我國目前城鎮最主要的固體污染源之一,含大量病毒、病原體、微生物和重金屬等復雜有害成分。若污泥處理不當,如隨意填埋或堆放,將嚴重污染地下水、地表水、周邊環境衛生和污染空氣,滋生病蟲害,帶來非常惡劣的環境二次污染問題。不少被污泥垃圾“包圍”的村莊成了“癌癥村”或村民被迫搬離。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污泥處理的資源化利用成本過高是行業主要制約因素。據了解,僅僅是污泥輸送階段,就成為限制污泥好氧發酵大規模連續運行的關鍵環節。因為在整個污泥處置過程中,污泥運輸是整個好氧發酵工藝中人員配置最多、勞動強度最大、自動化程度最低的環節。
推動“產品化”,污泥處理才有出路
全國污泥處理處置促進會會長楊向平說,污泥處置只有“產品化”,并最終推向市場,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污泥的出路。他提議將我國之前污泥處置“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資源化”提升為“五化”,即再加上“產品化”。
為了推動污泥處置產品化、破解污泥處置運輸瓶頸難題,我國當前已探索基于物聯網和工業4.0的思路建設,集污泥智能化輸送、智能化發酵、智能化除臭、智能控制平臺和資源化于一體,實現了好氧發酵過程的智能控制和無人值守,可大幅度改善操作環境,降低人工成本,控制污泥設施的環境二次污染問題。
據介紹,這一項目應用了全球首創的自動進出料機器人,嵌入自動定位、遠程監控、人機交互等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無人值守、精準進出料、遠程智能化控制。自動進出料機器人填補了污泥智能輸送的空白,打通了污泥好氧發酵工程全自動化控制的瓶頸。
專業人士建議,污泥處理設備是污泥處理產品品質的重要保障,要采用工業化發展的模式,并注重設備的穩定化、可靠化、標準化。
污泥產業化需多方發力創新模式
為緩解污泥產量和污泥處理能力滯后的矛盾,我國近年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規劃。目前,我國污泥處理的技術路線和產業政策正逐步得以明晰,產業化和市場化即將啟動。
專家表示,如今污泥處置越來越受到重視,污泥處置的技術、政策及運作方式在不久的未來將有所突破,污泥處理處置行業在政策推動下有望進入快速增長階段。
為了探索污泥產品出路問題,當前業界的一些污泥處置企業正在嘗試“工程總承包+托管運營”商業模式。就是要發揮專業企業的技術優勢,采用專業企業的工程技術,建設完成后并由專業企業進行托管運營,以此降低運營成本,為業主經營減輕困難和風險,避免出現工程運行不正常甚至閑置的“曬太陽”工程。
全國污泥處理處置促進會副理事長陳同斌表示,建議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這一模式,提高工程的質量和運行效率,促進污泥處理處置行業健康發展。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章林偉則建議,污水處理系統還需要提高污水處理廠進水COD濃度,為污泥的資源化利用創造條件,最終實現“污泥從哪里來回哪里去”。
多位專家表示,污泥處理要始終把無害化和控制環境風險放在首位,采用先進、成熟的技術工藝,逐步推進實現全國各地污泥100%“五化”處理。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