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固體廢物的概念
我國于2004年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修訂通過,并與2005年4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對固體廢物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固體廢物是指在生產、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喪失原有利用價值但被拋棄或者放棄的固態、半固態和置于容器中的氣態的物品、物質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納入固體廢物管理的物品、物質。該法把固體廢物分為三類,分別是: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視為生活垃圾的固體廢物;危險廢物,是指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者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標準和鑒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固體廢物;工業固體廢物,是指在工業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
2、固體廢物污染對環境的危害
(1)侵占土地、污染土壤
固體廢物不加利用,需占地堆放。我國許多城市利用市郊設置垃圾堆放場,侵占大量農田。固體廢物及其滲濾液中所含的有害物質會改變土壤的性質和土壤的結構,并對土壤衛生的活動產生影響。這些有害成分的存在,還會在植物有機體內積蓄,通過食物鏈危及人體健康。
(2)污染水體
直接將固體廢物傾倒于河流、湖泊或海洋,將后者當成處置固體廢物的場所之一,是有違國際公約的。固體廢物置于水體,將使水質直接受到污染,嚴重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條件,并影響水資源的充分利用,除此之外,固體廢物還將縮減江河湖面的有效面積,使其排洪和灌溉能力有所降低,有些排污口處形成的灰灘已延伸到航道中心,影響正常的航運。此外,在陸地堆積或簡單填埋的固體廢物,經過雨水的浸漬和廢物本身的分解,將會產生含有害化學物質的滲濾液,對附近地區的地表及地下水系造成污染。
(3)污染大氣
固體廢物中的細微顆粒等可隨風飛揚,從而對大氣環境造成污染。以細粒狀存在的固體廢物和垃圾,在大風吹動時會隨風飄逸,擴散到其他地方,一些有機固體廢物和垃圾,在適宜的濕度和溫度下被微生物分解,還能釋放出有害氣體、產生毒氣或者惡臭,造成地區性空氣污染。另外,廢物填埋時所逸出的沼氣、焚燒處理時所排出的二氧化硫、鹽酸、粉塵等也會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
(4)影響環境衛生和景觀
我國生活垃圾、糞便的清運能力不高,無害化處理率低,很大一部分垃圾堆存在于城市的一些死角,嚴重影響環境衛生,對市容和景觀產生“視覺污染”,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這不僅直接破壞了城市、風景區等的整體美觀,而且損害了我們國家和國民的形象。
3、固體廢物處理技術水平、特點及其發展現狀
目前對固體廢物的處理方法有許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有三種,分別是衛生填埋、焚燒和堆肥。衛生填埋的應用最廣,所占收運量的比例也最高,可達81.8%;焚燒則通常限定在沿海地區,占收運量比例的14.5%;堆肥的效果很好,但只有個別地區選擇性地使用,局限性較大,在收運量的比例中也只占3.7%。
(1)衛生填埋技術
衛生填埋是有別于傳統填埋的一種填埋處理技術,除需要針對填埋地點進行謹慎合理的選址外,填埋地還需要施加防滲漏處理并掩蓋壓實,以杜絕對地下水和大氣的二次污染。衛生填埋主要可以分為厭氧填埋、半好氧填埋、好氧填埋三種。厭氧填埋所使用的填埋場構造最為簡單,而且不需要太高的建設成本,填埋后產生的沼氣更可以回收用于資源的再利用,因此應用非常廣泛。好氧填埋與半好氧填埋則對場地的要求較高,成本也較高,但勝在分解有機物的速度極快,大幅縮短了垃圾的穩定化周期,對滲出液水質也有良性影響。
(2)焚燒技術
焚燒技術屬于熱化學處理技術的一種,可以實現熱能資源的回收再利用。該技術具有多項優點,比如減容效果好、基本完全無害、大規模的廢熱回收可以用于發電、占地面積小、對環境影響甚微等,因此普及速度非常之快,應用范圍也非常之廣,尤其是土地資源有限,不適合使用衛生填埋技術的沿海地區,焚燒技術可以說適應性非常之高。
(3)堆肥技術
堆肥技術是一種生物處理技術,其關鍵點在于大量存在于自然界的微生物。只要進行一定的有效控制,微生物會令固體廢物中的有機物降解,生成穩定、高肥效的腐殖質。這種技術可以依微生物不同的生長環境進行分類,分成好氧和厭氧兩種堆肥方式。其中好氧堆肥具有較高的堆肥體溫度,只要依照一定的比例把有機物料和填充料混合在一起即可,一旦條件適宜,微生物就會迅速繁殖,令有機質發生降解,高溫會將混合物中的雜草種子和病菌殺滅,令生成的廢棄物趨于穩定。厭氧堆肥則需要無氧環境作為前提條件,由厭氧型的微生物對有機物進行分解和轉化。相比好氧堆肥,厭氧堆肥的缺點較多,不但分解速度慢、分解效率差,而且還會產生刺鼻的惡臭,工藝條件也更復雜一點,不過好處在于可以產生好氧堆肥無法產生的甲烷,作為清潔能源使用。
4、國外固體廢物處理處置產業發展現狀
歐美等發達國家固體廢物處理領域制度建設始于70年代。上世紀五十到七十年代,伴隨著歐美日等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大量的城市垃圾和工業廢棄物隨之產生,造成了對環境的嚴重污染以及資源的日趨稀缺,石油危機以后,各國政府為了積極鼓勵和引導對固體廢物的回收與資源利用,相繼頒布了引導和規范固體廢物處理行業法律法規,在政策和法律層面上對固體廢物處理給予保障,固體廢物處理行業是一個法律法規和政策引導型行業,美國、歐盟、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既開始固體廢物處理行業方面的制度建設,相繼推出相關法律法規,從而帶來固體廢物處理行業的蓬勃發展。
(1)固廢處理是美國環保產業的核心
固廢處理產業是美國環保產業核心之一。截止2010年,美國環保產業年產值達到3163億美元,直接創造16.57萬個就業機會,其中廢
水處理工程與水資源、固體廢物與危廢管理占比分別為28%、20%,是美國環保領域中最為重要的兩個子行業。美國固體廢物處理產業,包括生活垃圾和有害廢棄物處理,僅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出現衰退外,均處于增長態勢。
美國城市固體廢物產生量在2007年達到峰值25.5億噸,2008年開始下降。從處理方式來看,資源回收利用的比例逐年提高,從1980年的9.56%提高到2009年的33.74%,而填埋方式處理比例則明顯下降。由此可見,隨著美國環保投入的不斷增加,城市固體廢物產生量已趨于減少,同時,處理方式逐漸優化。
美國城市固體廢物產生量(單位:百萬噸)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美國城市固體廢物處理方式的變化(單位:百萬噸)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高循環利用率是日本固廢處理產業發達的重要表現
日本政府對資源與環境非常重視,城市固體廢物處理行業屬于資源與環境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日本得到快速發展,廢物循環利用比例逐年提高。高循環使用是日本固廢處理產業發達的重要表現,2008年日本城市固體廢物循環利用率已達到60%以上。由于日本在固體廢物處理方面擁有完善的法規體系、技術工藝先進、管理嚴格,使得日本在城市固體廢物處理領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3)歐盟固廢處理方式呈現多樣化趨勢
歐盟是世界上一體化程度最高的經濟區域,其協調一致性的行為在城市固體廢物處理產業得到了充分體現。在歐盟統一指導與各成員國積極努力下,歐盟各成員國城市固體廢物處理不斷提高,從1995-2009年十五年間,歐盟城市固廢填埋量從1.41億噸下降到9600萬噸,填埋比例下降了32%,而焚燒、堆肥和回收利用率則不斷提高。
5、我國固體廢物處置行業現狀
我國固體廢物處置行業發展與發達國家比較相對滯后,處于發展初步階段。鑒于固廢對環境影響的遲緩性,長期以來固廢處理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污染治理的重點在于水污染和大氣污染,導致固廢處理行業在環保領域各子行業的發展中相對滯后。目前,我國固廢處理行業還處于發展初期,“十五”、“十一五”期間的固廢投資占環保行業整體投入的比例僅分別為11.4%和13.7%,而在西方發達國家,固廢處理則是環保領域投資和產值占比均超過50%的最大子行業。
固廢治理投資占全國工業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環比重較小(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固廢處理行業是典型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主導型行業。西方發達國家對固廢處理的引導大多始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美國為例,美國1965年制定了《固體廢棄物處理法》、1976年頒布了《資源保護回收法》、1984年則通過了《危險和固體廢物修正草案》、《資源保護與回收法》等多部法律,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促進了固廢處理行業的快速發展。相比之下,我國針對固廢處理的法律制定則要遠遠落后,直到1996年才出臺了首部固廢防治專項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此后相關的法規及配套政策陸續出臺,但總體力度不夠。
隨著“垃圾圍城”等固廢污染問題的日益顯現,“十二五”期間國家加大了對固廢治理的支持力度,包括《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十二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十二五”危險廢物污染防治規劃》等系列政策密集出臺。
(1)生活
垃圾處理:垃圾圍城成考驗,加大投入是必然根據住建部調查數據,目前全國有1/3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圍;全國城市垃圾堆存累計侵占土地75萬畝,垃圾污染形勢嚴峻。與此同時,垃圾處理設施能力不足以及伴隨著城鎮化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所帶來的垃圾產生量持續增加,正在使污染問題進一步加劇。2015年,全國設市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約1.92億噸,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1.80億噸。其中,衛生填埋處理量為1.15億噸,占63.9%;焚燒處理量為0.61億噸,占33.9%;其他處理方式占2.2%。無害化處理率達93.7%,比2014年上升1.9個百分點。全國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無害化處理能力為21.6萬噸/日,占總處理能力的32.3%。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情況來看,雖然城市無害化處理率近十年來大幅提升,僅2013年未得到處理的垃圾就達到了1,844.6萬噸,2004-2013年期間累計未處理量則高達4.9億噸,如果考慮城市生活垃圾歷史存量及無害化處理率更低的城鎮及農村,則這一數字將十分龐大。顯然,要緩解垃圾圍城的壓力,就必須加大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等投入,這為垃圾處理市場的發展帶來了廣闊的空間。
全國“十一五”期間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投資未完成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我國生活垃圾清運量及無害化處理率呈逐年增長的態勢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近年來我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及無害化處理能力均為增長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醫療廢物處置重視不夠,建設嚴重滯后
危險廢物指具有以下兩種情形的固體、液體廢棄物:a.具有腐蝕性、毒性、易燃性、反應性或者感染性等一種或者幾種危險特性;b.不排除具有危險特性,可能對環境或者人體健康造成有害影響。根據發改委和環保部2016年發布的《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危險廢物調整為46大類別479種,成分復雜。其中,醫療廢物被列為1號危險廢物。
我國對醫療廢物的處置長期重視不夠,集中處置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大部分危險廢物處于低水平綜合利用、簡單貯存或直接排放狀態。
1)我國現行醫療廢物回收處理現狀
我國現行醫療廢物回收處理現狀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①將醫廢賣給小販
由于缺乏監管力度,管理不嚴等問題,同時醫廢回收環節又有較大的利潤空間。有些醫廢經過簡單的處理,然后通過簡單的包裝,便重新成為新的“醫療用品”,被再次投入市場,從而造成了污染隱患。還有部分醫療塑料制品,在沒有經過嚴格的消毒處理,便被制成飲料或食品的塑料包裝,這樣也會對人類的健康構成威脅。
②隨意丟棄醫廢
由于相關單位監管不嚴,尤其在較為偏遠的地區,有些醫廢被隨意丟棄,由此帶來健康安全隱患,直接危害到人體健康。
③將醫廢混入生活垃圾
醫廢與生活垃圾的界限不清,而實施環境無害化處理的關鍵環節便是對醫療廢棄物進行分類收集。但是我國目前大多數中、小型醫院仍沒有嚴格貫徹《消毒技術規范》的相關要求,沒有分類收集醫廢,因此造成了部分醫廢夾雜在生活垃圾中,流入社會,給人民健康帶來隱患。
④直接焚燒填埋醫廢
根據《醫院感染管理辦法》規定,醫療衛生機構應當根據就近集中處置的原則,及時將醫療廢物交由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處置,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根據《醫療廢物集中處置技術規范(試行)》、《醫療廢物高溫蒸汽集中處理工程技術規范(試行)》等標準進行集中處置。但是目前仍存在不具備集中處置醫療廢物條件的農村醫療機構,采用直接焚燒或直接填埋等方式處置醫療廢物,直接焚燒醫廢后會產生大量的二惡英等有害物質,隨之帶來二次污染。同時,一些具有損傷性醫廢,如鑷子、針灸針、針頭是不可燃的,只能通過掩埋來處理這些醫廢,但是這樣又會污染地下水源。
⑤集中回收處理醫廢
集中回收處理是指,由指定的專業企業集中對某個地區產生的醫療廢棄物進行處理。這種模式最終產物主要可用于工業原材料的再生產。目前來說它是最合理的醫療廢棄物回收處理模式。但由于管理松散、責任不明確,這種模式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許多問題,如回收網絡不完善,處理設備不先進等。在處置方面,醫療衛生機構應當根據就近集中處置的原則,及時將醫療廢棄物交由集中處置單位處理。
2)我國醫療廢棄物回收處理中存在的問題
伴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健康狀況的提高,在臨床上廣泛地應用了一次性醫療衛生用品,給處理醫廢帶來了巨大的困難。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我國醫廢管理技術水平、硬件水平等滯后于目前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這些也就造成了我國醫廢處理和管理水平的滯后,隨之也帶來了目前我國醫廢回收處理中存在的問題。
①醫院內部管理混亂
目前相關的醫廢管理法規要求,一方面醫療廢棄物要首先在醫院內進行簡單的無害化處理,包括消毒,毀形處理等。同時,大部分醫療機構由后勤部門管理醫院廢棄物。此外,一些醫療機構沒有嚴格消毒處理醫廢,醫院相關醫廢管理部沒有直接參與到監督檢查工作當中,而聘請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臨時工專職或者兼職負責處理醫療廢棄物。
②醫廢分類收集體系不完善
醫廢分類收集是醫廢處理中比較重要的環節,但是目前我國絕大多數中小型醫院仍未重視這點,經常會將醫廢當做生活垃圾進行處理,兩者混雜在一起進行填埋或者焚燒。另外國內一些發達城市的醫院對于醫廢的收集工作也僅僅處于起步階段。
③不夠重視醫廢的危害性
由于相關健康衛生知識普及的程度有限,人們目前不夠重視醫廢對環境和自身健康的危害性。比如將醫院隨意丟棄的己經使用過的輸液瓶當做家用容器,這可能會導致家人感染。另外,一些醫務人員對醫廢真正的危險性仍然認識不足,只是簡單的了解醫廢的危險性,因此在醫務人員處理醫廢的時候,仍然會發生隨意丟棄醫廢,消毒不合格這類的事件。
①關法規和監管不健全
國內目前主要由環衛、環保、衛生三個部門來共同管理醫療廢棄物處理,但是這三個部門在管理醫療廢棄物處理方面分工仍不太明確,這也導致了國內醫療廢棄物管理發展較為緩慢。另外,國家相關部門已經頒布的《醫療廢物管理條例》仍處于試行階段,目前該條例缺乏相關實踐,因此其指導性仍顯不足。
⑤可回收制品沒有得到科學的回收利用
很大一部分的醫療廢棄物是可以進行回收處理利用的,但卻沒有得到合理回收處理,或者回收處理手段不科學,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的浪費。
⑥運輸過程及物流網絡的問題
醫療廢棄物回收物流不同于其他廢舊物資回收物流。首先,對用于回收醫療廢棄物的運輸設備和包裝容器有一定的技術要求,例如要求包裝能夠防止醫廢泄漏、腐敗發臭和疾病傳染,因為目前醫廢收集袋普遍過薄,這會很容易導致醫廢滲漏。另外醫廢運輸設備也需要專業化配置,由于醫療廢棄物的回收處理必須在廢棄物產生之后48小時內完成,所以醫療廢棄物回收物流網絡是帶有時間限制的。對于這樣一個特殊的回收物流網絡,目前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沒有針對性的研究。
⑦處理費用問題
關于我國醫廢處理費用收取標準方面,目前有兩類標準,第一類標準是按醫廢重量收費;第二類標準是按相關醫廢產生的醫療單位的床位收費,并且處理費用在全國各地也相差很大,而且并未正式納入醫療成本。比如參照床位收費的標準時,一些醫院就會將生活垃圾等一并拉到醫廢處置企業處理,焚燒設備就會超負荷運轉,從而提高了醫廢處理成本,增加了處置企業的負擔。如按重量收費,就出現與上述相反的現象,無形中給醫療機構增加了額外的負擔,尤其是中小型醫院醫療經費原本有限,收入也不高,使得許多醫療機構將醫療廢棄物完全交由處置企業的自覺性大打折扣,再加上監督管理的不到位,使得大量醫廢得不到無害處理,而與生活垃圾一起流入社會,從而造成健康衛生隱患。因此處理費用標準不明確不一致,也是導致醫療廢棄物不能完全無害化處理的一個重要原因。
3)我國醫療廢物處置目標
十六大以來,我國城鎮化發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以平均每年1.35個百分點的速度發展,城鎮人口平均每年增長2,096萬人;2011年,城鎮人口比重達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個百分點,城鎮人口為67,079萬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萬人。城市人口數量的增加使我國醫療廢物處于高位增加階段,這些都加劇了我國醫療廢物污染環境的緊張局面。根據環保部等四部門發布《“十二五”危險廢物污染防治規劃》提出,要加強醫療廢物收集體系建設,所有縣級市和縣(旗)醫療廢物要統一收集處置。難以實現統一收集處置的,鼓勵采取高溫蒸汽處理、化學消毒和微波消毒等非焚燒方式,建設縣級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到2015年底,城市(包括縣級市、地級市和直轄市)醫療廢物要基本實現無害化,基本建立較完善的醫療廢物收運機制和收費制度。
危險(醫療)廢物集中處理(置)場運行費用呈逐年增長態勢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3)加強西藏地區的環境保護的意義
1)青藏高原獨特的自然地域格局和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對我國生態安全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這種安全屏障作用主要表現在:
①水源涵養作用
青藏高原眾多的冰川、凍土、湖泊、濕地和大面積的草地與森林生態系統孕育了亞洲著名的長江、黃河及恒河等江河,西藏共計有河流356條,其中流域面積大于1萬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余條,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多條,水資源相當豐富,是世界上河流發育最多的區域。據計算,青藏高原水資源量約為5688.61×108m3,占中國水資源總量的20.23%,其豐沛的水量構成了我國水資源安全重要的戰略基地,同時,也對我國未來水資源安全和能源安全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
②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用
青藏高原自東向西橫跨9個自然地帶。高原特有的三維地帶性分異特點,使廣闊高原邊緣的深切谷地發育了熱帶季雨林、山地常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及山地暗針葉林等森林生態系統類型,在寬緩的高原腹地形成了廣袤的內陸湖泊、河流以及沼澤等水域生態系統類型,特別是在高亢地勢和高寒氣候地區孕育了高原特有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與高寒荒漠等生態系統類型。獨特的自然環境格局與豐富多樣的生境類型,為不同生物區系的相互交匯與融合提供了特定的空間,使青藏高原成為現代許多物種的分化中心,不僅衍生出眾多高原特有種(僅橫斷山脈地區就分布著特有種子植物1487種),同時又為某些古老物種提供了天然庇護場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青藏高原分布有高等植物13000余種、陸棲脊椎動物1047種(特有種281種,其中包括藏羚羊、野牦牛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38種),使之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25個熱點地區之一,尤其是高寒特有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區域。
③水土保持作用
由于嚴酷的氣候條件和高亢的地勢,青藏高原的植被一旦被破壞極易在水蝕和風蝕的綜合作用下產生大量的裸露沙地。不僅會給區域生態、環境以及居民生產生活帶來嚴重影響與危害,而且地面粉塵上升后,極易遠程傳輸,從而影響到整個東北亞—西太平洋地區。因此,青藏高原所擁有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各類森林是遏止土地沙化和土壤流失的重要保障,對高原本身和周邊地區起到了重要的生態屏障作用。
④碳源/匯作用
獨特自然環境下的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對全球碳循環具有重要作用。1999-2003年,通過山地森林(貢嘎山)、高寒草甸(海北)、高寒草原(班戈和五道梁)和農田(拉薩達孜)等5個生態系統類型定位與半定位站的野外觀測與研究發現:青藏高原主要生態系統在碳循環中均表現為碳固定大于碳釋放,整個青藏高原碳積累總量為193.64×106t/a,其中森林生態系統的貢獻最大、高寒草甸次之。此外,青藏高原分布著1.40×106km2的多年永久凍土,封存了大量溫室氣體。因此,青藏高原作為重要的碳匯,影響著區域和全球氣候變化。
2)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面臨的威脅
特殊高寒環境下,青藏高原生態敏感且環境極其脆弱。在全球變化和人類活動綜合影響下,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的不穩定性威脅加大,資源環境壓力加重,作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面臨嚴峻挑戰。
①冰川退縮
由于全球變暖,青藏高原冰川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呈全面、加速退縮趨勢。但各域冰川消融程度不同,藏東南、珠穆朗瑪峰北坡、喀喇昆侖山等山地冰川退縮幅度最大。冰川退縮導致地表裸露面積增加、冰湖增多。冰湖潰決并引起滑坡、泥石流發生頻率、強度與范圍增加。冰川融化使得一些湖泊水位上升,湖畔牧場被淹。冰川融化不僅直接影響河流、湖泊、濕地等覆被類型的面積變化,而且涉及到更廣泛的水文、水資源與氣候變化。
②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和建設相輔相成。青藏高原草地、森林、湖泊和濕地等生態系統受到破壞,高原特有物種和特有遺傳基因面臨損失的威脅。
③土地退化顯著
氣候變暖引起青藏高原北部多年凍土面積的減少和凍土分布海拔下界升高,特別是在多年凍土邊緣地帶的島狀凍土區發生了明顯的退化。凍土活動層深度加深增大了地表基礎的不穩定性,給區域的工程建設帶來危害。2009年全國第4次荒漠化和沙漠化監測結果顯示,西藏自治區沙化土地總面積由1995年的20.47×104km2(占全區國土總面積的17.03%)增加到2009年的21.62×104km2(17.98%)。沙化使土層變薄,土壤質地粗化、結構破壞、有機質損失,土地質量下降,草地、耕地及其它可利用土地面積減少。另外,土地沙化后,處于裸露和半裸露狀態的沙化土地,缺乏植被保護,易形成風沙,對交通及水利工程設施產生影響,甚至形成沙塵天氣,進而影響我國中部和東部地區。草地是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區域牧業經濟發展的基礎。草地植被群落結構破壞和生物量減少,直接降低了草地生態系統的物質生產能力,加重了草畜失衡的矛盾。
土流失加重青藏高原地理環境復雜,水土流失類型多樣,伴隨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加劇,水土流失日趨嚴重。由于草地牲畜過載、工礦資源開發等人類活動加劇,青藏高原地區成為水土流失的重災區。
⑤自然災害頻發
敏感的高原環境背景,形成了多樣的自然災害類型,且受災區域范圍廣大,青藏高原是我國自然災害類型最多的地區之一。近幾十年來,由于冰川融化和人類工程活動增強,地質災害頻繁爆發,高原南部喜馬拉雅山中段的冰湖潰決,泥石流災害發生頻率明顯增加。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嚴重影響了青藏高原區域交通運輸業、水利水電和農牧業生產的穩定發展。
3)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與項目實施
為有效進行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的保護與建設,國務院等部門批準并實施了一系列的規劃、保護與建設項目。2005年2月,國務院批準通過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2007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又批復了《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規劃》,2009年2月,國務院批準通過了《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2008-2030年)》,2011年5月1日,國務院頒布了《青藏高原區域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2011-2030年)》。上述規劃確定了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的一系列舉措。西藏高原作為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加強西藏地區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對于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促進邊疆穩定和民族團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