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全面實施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條件的各類污水、
垃圾處理項目,政府參與的途徑限于PPP模式——7月18日,財政部、環保部等四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政府參與的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全面實施PPP模式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根據目標內容,政府參與的新建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全面實施PPP模式。
這種帶有“強制性”要求的全面實施,也被認為是政府層面鮮有的,在某一行業推廣PPP模式時采取如此硬性要求。
對此,北京大岳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永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政府推進PPP的大方向不會改變,已經成為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的新常態。這次是污水、垃圾處理項目,接下來其他行業推進PPP條件成熟了也會全面推進。
污水垃圾處理強推PPP模式
政府在推廣PPP模式時,多數情況下采用的是“鼓勵”的字眼,很少見到強制性要求,污水、垃圾處理等項目成為首個強制推行PPP模式的領域。
四部委要求,進一步規范污水、垃圾處理行業市場運行,提高政府參與效率,充分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促進污水、垃圾處理行業健康發展,我們擬對政府參與的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全面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
《通知》明確,在污水、垃圾處理領域推行PPP模式的目標,即政府參與的新建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全面實施PPP模式。有序推進存量項目轉型為PPP模式。盡快在該領域內形成以社會資本為主,統一、規范、高效的PPP市場,推動相關環境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結構明顯優化。
這意味著,在此兩個行業推行PPP模式將從此前的“鼓勵”變成“強制”全面實施。
實際上,去年10月,財政部在發布的《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深入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工作的通知》中就曾提出,進一步加大PPP模式推廣應用力度。在垃圾處理、污
水處理等公共服務領域,項目一般有現金流,市場化程度較高,PPP模式運用較為廣泛,操作相對成熟,各地新建項目要“強制”應用PPP模式,中央財政將逐步減少并取消專項建設資金補助。
金永祥介紹,污水和垃圾處理是我國推進PPP工作較早的領域,已經取得了明顯效果,由于采用PPP模式污水處理成本下降了50%以上,不僅解決了環境問題,而且推動了中國環保產業的發展。在污水和垃圾處理領域全面實施PPP完全有條件取得成功。
將成立項目公司隔離商業風險
“符合全面實施PPP模式條件的各類污水、垃圾處理項目,政府參與的途徑限于PPP模式。”
所謂符合全面實施PPP模式條件,《通知》介紹,政府以貨幣、實物、權益等各類資產參與,或以公共部門身份通過其他形式介入項目風險分擔或利益分配機制,且財政可承受能力論證及物有所值評價通過的各類污水、垃圾處理領域項目。
在減小項目風險方面,《通知》要求,政府與社會資本間應簽署PPP協議,明確權益分配和風險分擔機制,并通過成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PPP項目公司實現項目商業風險隔離。
對此,金永祥稱,這些要求都是社會資本在參與相關領域PPP項目是必須要考慮的,是做實施方案時必須要考慮的因素。
《通知》特別強調,政府可以在符合PPP相關政策規定的前提下對項目給予必要的支持,但不得為項目融資提供擔保,不得對項目商業風險承擔無限責任,不得以任何方式承諾回購社會資本方的投資本金,不得以任何方式承擔社會資本方的投資本金損失,不得以任何方式向社會資本方承諾最低收益。
同時,四部委提出,大力支持污水、垃圾處理領域全面實施PPP模式工作,未有效落實全面實施PPP模式政策的項目,原則上不予安排相關預算支出。
對此,金永祥認為,意味著污水和垃圾處理等環境保護項目將為社會資本提供大量機會。環境項目不同于市政和交通項目,民營資本一直在這一領域占有優勢,該政策出臺將增大民資在PPP中的市場份額。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環保部、住建部、農業部三個與城市及農村環境整治相關的部委聯合發文,力度空前。
薛濤認為,住建部關注的廠網一體環衛一體城鄉一體、環保部關注的區域和流域治理、農業部關注的農業與環保結合,三部委同時關注的農村面源統籌治理,帶來的可延展空間都大于之前的市政基礎設施,尤其是單廠模式。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