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糙的垃圾分揀技術和落后的垃圾分類意識一直是我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的強力阻礙。明明是財富,卻因為放錯了地方讓人們備受困擾。如何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焦點,也成為環保企業資源再生領域內的一個新方向。
在“十三五”政策暖風的推動下,包括垃圾分類處理在內的環保全產業開始踏上了發展的高速列車。而資本和跨界大亨的關注更是使行業在商業模式上面臨新的變化。這次,垃圾分類似乎是動了真格,資源回收利用也不再只是說說而已。整體來看,垃圾分類處理、資源回收再生企業磨刀霍霍,行業未來形勢可期。
政策發力:垃圾強制分類
一個真正清潔的北京不僅僅在于能源輸送端污染減少,還應著眼于使用端的“無煤化”。
搖旗吶喊了十多年的垃圾分類始終處在試點階段,資源回收也只是依靠“游兵散將”們推著小板兒車行走在大街小巷,再生資源回收無論是經營還是管理基本處于自發而無序的狀態。
據數據顯示,中國大陸90%以上可以利用的廢棄物,被填埋或焚燒。每年15億噸左右的建筑垃圾,得到再生利用的僅有幾千噸。而實現廢棄物最大利用的前提便是垃圾分類。在北京、杭州等地,垃圾分類試點已經推行了14年,卻始終未見明顯實效,盡管城市各個小區門口擺放了可回收、不可回收甚至分類更加細化的垃圾桶,但各種垃圾仍然混雜收運、免費發放的可降解垃圾袋也被用來裝其他垃圾。“垃圾圍城”問題亟待破解。
生活垃圾分類,就要改變居民的習慣,要么正面引導,要么強制懲罰。今年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上,時任環保部部長的陳吉寧在提到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時指出,國家要推動重點城市實施垃圾強制分類,加快建設分類投放、收運和處理設施,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
關于垃圾強制分類,其實早在去年六月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就聯合發布了《垃圾強制分類制度方案》(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在2017年底前,制定出臺針對強制對象的垃圾強制分類辦法;到2020年底,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分類,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達到9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以上。
垃圾分類處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上游的垃圾分類,中游的垃圾運輸和下游的
垃圾處理三者環環相扣,垃圾分類回收要與末端處理和資源利用相銜接,分得精細、合理才能實現廢棄物的有效處理和資源的回收利用。采取強制手段從源頭上保證垃圾分類,給資源回收利用和再生領域注了一劑強效安心針。
“互聯網+”行業新模式
資本和跨界者的關注使行業在商業模式上面臨新的變化,“互聯網+”將成為行業創新驅動基本模式。行業企業也在探索“互聯網+回收”、“互聯網+垃圾分類”、“互聯網+電商”、“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等各種新型創新模式。
據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統計,截至2016年12月,新三板上市的廢棄資源綜合利用率的企業掛牌指數為69家,其中與再生資源密切相關的就達到了33家,較之前呈爆發式增長。此外,很多上市公司現在也參與到行業企業的重組、兼并上來,互聯網金融等類型的機構也在這個行業嶄露頭角。
面對行業模式出現的新變化,相關從業人員應該主動切入生活垃圾分類,承擔兩網銜接的對接任務,并向環境衛生領域延伸,從“廢品買賣型”向“環境服務型”轉型。有條件的企業,還要承擔城市固體廢物協同處理任務,建設區域性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和協同處置基地,為地方政府提供環境服務綜合解決方案。
再生資源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收舊利廢、加工處理行業,而是嵌進整個社會大循環,成為實施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重要內容,關系著城鄉環境治理,全社會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打造。因此,行業企業不應再走以前粗放式擴張的老路,要以綠色發展的眼光審視產業布局和發展方向。
“兩網融合”
2016年3月19日,國內首家致力于探索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利用的行業協作機構——垃圾分類處理和再生資源利用“兩網融合”產業創新協作體在京成立。
“兩網融合”產業創新協作體由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清華大學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以及啟迪桑德、格林美、中國天楹、葛洲壩綠園科技、北控環境等38家機構發起,97家生活垃圾回收處理、資源化利用相關企業組成。
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和分類運輸的前提就是實現垃圾分類處理網和再生資源利用網的深度融合。如此一來,在上游,可以實現對分類投放與收集進行全口徑管理,在中游,通過固廢物流網實現分類轉運一方面可以節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還提高了運輸效率,在下游,隨著園區化處理模式的構建,無論是廢舊物資還是生活垃圾都會進入不同的處理設施進行分類處理和可再生利用。可以說,兩網融合將城市固廢納入一個體系內處理,在節約了成本的同時還能有效防止因垃圾體外循環而造成的“二次污染”。
業內人士認為,與互聯網融合將促進傳統回收行業轉型升級。再生資源回收企業有效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痛點,讓居民享受價格透明、便捷的回收服務。標準化的管理和回收流程也能讓居民賣得安心,從社會化回收變為企業化回收。各地政府也應鼓勵企業利用互聯網、信息管理公共平臺等方式開展信息采集、數據分析、流向監測,改變傳統回收散亂的現狀,實現線上線下、回收物流的有機結合。
從再生資源回收紅海跨入新藍海,對資源回收相關企業來講,如何與環保、環衛企業深入合作,形成涵蓋環衛、再生資源、物流的完整產業鏈,改變粗放型資源回收現狀是企業發展的新商機。
政策指明了方向,資本則推動了發展。主營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循環利用的中再資環在2017年尤其發展迅猛,據中再資環最新公布的2017年第一季報報告顯示,一季度營業收入3.24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7.56百萬元,比上年增長了16381.65%。另外一家致力于廢舊電池、電子廢棄物、報廢汽車與鈷鎳鎢稀有金屬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的典型企業格林美發展勢頭同樣喜人。今年四月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報告,報告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格林美營業收入達16.9億元;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02億元,比上年增長了53.94%。如此龐大的數據和增量使得以格林美和中再資環為首的資源回收企業開始吸引業內的關注。
據分析,在“十三五”期間社會環保總投資預期可達17萬億元,其中固廢處理行業投資預期在4.25~5.1萬億元之間。預期“十三五”期間污水、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將超過7000億元,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投資超過1900億元,垃圾焚燒處理規模預期可達千億元,在政策的驅動和資本激勵下,垃圾處理PPP項目也勢必得到更多發展空間和投資機會。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