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治水推進產業提檔升級,實現水環境的“共建、共治、共享”。
“成都治水十條”
一、推進雨污分流全覆蓋,加大生活污
水處理廠擴能改造力度,加快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設。
二、加快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及自動在線監控裝置建設。
三、開展畜禽養殖及屠宰行業專項治理,逐步推進規模畜禽養殖產業有序轉移和規范養殖零排放。
四、大力整治洗車場、農貿市場、洗砂場、攪拌站、“小散亂污”、“農家樂”等違法排污行為。
五、加強飲用水源地規范化建設,2018年底前縣級及以上集中式水源地全部建成水質預警自動站。
六、實施飲水安全保護工程,推進李家巖“第二水源”建設,規劃建設“第三水源”。
七、強力整治296段黑臭水體。
八、加強毗河、西江河等7條重點流域水環境治理。
九、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打造海綿城市。
十、加快完成藍線規劃,拆除河道兩岸違法建筑,打造宜居水岸、活水成都。
成都的濕地公園 圖據四川日報
成都提出的“重拳治水”,有了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
6月18日,成都對外發布《實施“成都治水十條”推進重拳治水工作方案》(下稱“治水十條”)。成都治水的“行動手冊”得以再次升級。
據成都市水務局局長陽昌壽介紹,到目前為止,成都城市建成區44條河的53段黑臭水體、719個下河排水口的黑臭水體綜合治理任務基本完成。面對該成績,成都要如何在維持的同時進一步加以提高?此次發布的“治水十條”,正是成都對該問題的解答:一方面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對已治理水體采取“回頭看”措施,繼續鞏固成果;另一方面,將治水升級為對水的有效利用,以治水推進產業提檔升級,實現水環境的“共建、共治、共享”。
堅決關閉“三無企業”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此次成都出臺“治水十條”,直指產業發展與污水排放二者的平衡,志在滿足產業綠色發展需求的同時,淘汰落后產能、推進產業向高端發展。
如何實現這一平衡?成都的思路是,以工業園區為載體,實現工業排污的高效處理與產能的升級換代。
在園區內,成都在加快污水處理廠建設及其配套管網、自動在線監控裝置設施的同時,加大其擴能改造的力度。據陽昌壽介紹,2017年,成都將啟動彭州市縣城產業園、麗春產業園、蒲江縣中德(蒲江)中小企業合作區等園區內工業污水處理廠建設,并對新都區、金堂縣、崇州市、溫江區等多個工業污水處理廠提標擴容改建。
為此,成都定下的目標是,力爭通過三年,“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18萬噸/日,提標改造污水處理能力230萬噸/日,新建污水管網625公里,改造老舊管網420公里,改造合流制管網166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重拳治水”之“重”,更體現在成都對園區外工業項目的措施。據成都市經信委副主任鄭中禮介紹,由于其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后,成都明確要求,在“工業園區外,各鄉鎮嚴禁新上工業項目”,以減少新的不達標工業污水排放。
與此同時,成都還將對工業園區外現有工業企業開展清理排查。一方面,成都將堅決關閉“三無企業”,并對不達標工業污水排放的工業企業實施停業整頓,經環保部門、水務部門驗收合格后方能恢復生產。
另一方面,對檢查合格的工業企業,成都或采取關閉或調遷,或在工業企業比較集中,并有條件建設工業污水處理廠的鄉鎮,督促指導其加快工業污水處理廠建設。
成都規劃“第三水源”
在“治水十條”中,水源地的開發與保護是主要內容之一。引人矚目的是,成都“第三水源”三壩水庫的規劃建設工作被正式納入其中。這也是自去年10月初作為成都“第二水源”的李家巖水庫工程正式開工建設以來,成都在挖掘水資源利用潛力、優化調配水量,全面提高供水能力的又一動作。
根據成都的計劃,今年將啟動三壩水庫建設項目的前期工作,預計2022年,按計劃有序推進三壩水庫建設。而李家巖水庫也將于2020年基本完成主體工程的建設與其
環保工程工作。
還有更多城市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在成都不斷開展。一個例子是,陽昌壽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成都將按照海綿城市的理念,通過成都天府綠道的建設推進,同步實現其地下綜合管廊系統的建設,使其成都市域范圍內不斷鋪開。
據他介紹,成都已規劃將建成31.5公里環城生態區天府綠道一期,完成三環路綠化帶的改造與錦江軸天府綠道概念規劃及實施方案并有序啟動,并到2020年初步形成340公里環城生態區-天府綠道。基于此,到2021年,成都將建成不少于200公里的地下綜合管廊。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