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的未來還需要用力推一把
發布時間:2017-6-8 來源:錢江晚報
深圳全民垃圾分類時代來臨,6月3日上午,2017位市民共同見證《家庭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指引》發布。《指引》要求對垃圾實行強制分類,單位和個人應承擔的責任。住宅區物業服務企業是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
深圳全民垃圾分類時代來臨,6月3日上午,2017位市民共同見證《家庭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指引》發布。《指引》要求對垃圾實行強制分類,單位和個人應承擔的責任。住宅區物業服務企業是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未公示垃圾分類投放時間或地點的,處2000元罰款;未將分類投放的生活垃圾交由符合規定的單位分類收集、運輸的,處5000元罰款。單位或個人未分類投放或者未按規定分類投放生活垃圾的,對個人處50元罰款,對單位處1000元罰款。
今年3月底,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發布《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要求全國46個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深圳是其中之一。強制措施在深圳率先實行,事出有因。在一線城市中,深圳的地域面積最小,土地資源最寶貴,環境污染容量最小,對垃圾分類破局的渴望、訴求最強烈。
深圳的這些懲罰手段辦法,能否實施到位依然存疑。比如,不分類要處罰,難在如何溯源。用什么辦法保證違規行為能被發現,發現了以后又都能處理呢?難道每天派個人盯在垃圾桶前,當遭遇這樣的問題時,深圳又該如何面對?
但深圳的嘗試具有破冰意義。一方面是形勢所逼,城市的各種垃圾迅猛增長,填埋場的容量捉襟見肘,垃圾圍城已經是現實的威脅,垃圾分類不破局,循環經濟、垃圾焚燒這些后續的處理措施也很難破局。垃圾分類從廚房從每個家庭開始,是最有效最節約社會成本的一種方式。另一方面,隨著這幾年垃圾分類的實施,越來越多的城市意識到垃圾的危害性,越來越多的民眾意識到分類的重要性。認識到位了,共識達成了,對于強制手段的實施,同樣也是社會呼聲,思想上的障礙已經掃清,這也給更嚴格的措施出臺創造了條件。
垃圾分類的意義也可以從日本等一些國家的成功先例上看出來。日本實施強制分類40多年,其分類之多之細致,已經到了被外國人視為“嚴苛”的程度。垃圾分類也已經成為日本精細化社會管理的一個象征、市民良好素質的一種體現,被世界推崇。
這種高度的自律,并不是天生的,也是后天養成的,很大程度上是罰出來的,是通過一定的強制手段,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最后才轉化成公民的自覺意識,體現在素質上的自我約束。強制不是目的,罰款也不是目的,目的在于推動垃圾分類的實施,推動居民養成良好的習慣。很多人意識也到位了,對垃圾不分類的危害認識也很到位,但總是抱著多一個不多的心態面對這樣的問題,這樣的人需要用一定的強制手段再往前推一把。杭州也是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行分類的46個城市之一,推行的掃二維碼扔垃圾的措施,是一個很好的溯源手段,如果能輔以嚴厲的處罰,無疑將取得更好的效果。
垃圾分類也不只是市民的責任,更是處理企業的責任。居民分類了,可垃圾桶不分類,運輸不分類,一樣白搭。很多城市在垃圾分類中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居民垃圾分類,可是環保部門的轉運車卻一股腦倒在了一起,這樣的分類自然沒有任何意義,也不可能贏得市民的支持。
某種程度上說,垃圾分類的成與敗,關鍵就在于落實。既然要做就要做好,要不然,措施本身就會成為嘲笑的對象,這對垃圾分類的未來是一個巨大的傷害。

(官方微信號:chinajnhb)
(掃一掃,節能環保信息隨手掌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