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大型城市都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循環系統保障它的可持續性,其中
垃圾處理就是這個循環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日前,跟隨北京市城管委一同走進位于昌平區百善鎮和小湯山鎮交界處的阿蘇衛循環經濟園,揭開這個年底前即將建成的亞洲最大規模垃圾焚燒廠的神秘面紗,并以此為支點,縱觀北京整座城市的垃圾處理行業已形成一幅怎樣的風貌。
1、阿蘇衛全片區年底落成
早在1994年,北京就建成了阿蘇衛垃圾填埋場并投入運營,這也是北京市首座符合國際衛生標準的大型垃圾填埋場,設計處理能力2000噸/日。而阿蘇衛循環經濟園正是在此基礎上擴容的北京市市屬大型垃圾綜合處理園區項目,即將落成的焚燒發電廠就坐落其中,承擔著東、西城以及昌平區全區的生活垃圾處理任務。根據已經建成的阿蘇衛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運營方、桑德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意味著在焚燒廠建成后,運送至阿蘇衛的垃圾未來將有三個去處:填埋場、綜合處理廠和焚燒發電廠。
而具體到備受關注的循環經濟園,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園區內的設施將包括3000噸/日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3000噸/日陳腐垃圾篩分廠,1200噸/日殘渣填埋場,850噸/日垃圾滲瀝液處理站及輔助生產設施和綜合樓。據了解,園區項目總投資約31.5億元,采用BOT模式建設,特許經營期為25年。
站在阿蘇衛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13.5米平臺上,阿蘇衛循環經濟園項目總工程師崔文光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該焚燒廠位于阿蘇衛循環經濟園西北側,占地8.45公頃,日焚燒垃圾約3000噸,配置4臺750噸/日機械爐排式生活垃圾焚燒爐及2臺30兆瓦抽凝式汽輪發電機組。焚燒廠于2015年9月開始施工,目前焚燒廠建設已完成全部工程量的70%以上,預計今年底建設完成。
崔文光介紹,目前亞洲運營規模最大的垃圾焚燒廠是位于門頭溝的魯家山垃圾焚燒廠,日處理能力為3000噸,而阿蘇衛建成后的處理能力將達到同等規模,“這意味著焚燒發電廠建成后可以完全消納現有的垃圾運送量”。而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則介紹,預計未來阿蘇衛垃圾焚燒處理量能夠占到全市處理總量的15%左右。
2、緊跟城市發展
阿蘇衛只是近年來北京垃圾處理行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據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五年來,北京的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速度達到了歷史最快水平,“十二五”以來,北京共建設完成和改造了42座垃圾處理設施。目前亞洲規模最大的魯家山生活垃圾焚燒廠,朝陽區循環經濟園焚燒二期,海淀區大工村
生物質能源發電廠,南宮生活垃圾焚燒廠、南宮堆肥廠二期,大興區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等一大批焚燒、生化、滲瀝液處理項目相繼投產。
據測算,“十二五”期間北京新建成的4座生活垃圾焚燒廠,新增處理能力7600噸/日,焚燒能力比過去增加了近4倍(即從2200噸/日增加到9800噸/日),采用焚燒生化等資源化方式處理生活垃圾的比例比2013年翻一番(從30%提高到60%)。“到2018年底,北京的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將達到2.4萬噸/日,基本滿足本市生活垃圾處理的需要。”上述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然而,業內曾有多位專家擔憂地表示,在北京這樣一個人口、產業體量巨大,環境污染治理壓力與日俱增的世界級超大城市,目前的垃圾處理速度能否跟上垃圾產生量提升的速度呢?
去年底,環保部發布的《2016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顯示,2015年,全國246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約為1.86億噸,處置率達97.3%。其中,北京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最大,為790.3萬噸。以此計算,北京當年的日均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就達到約2.16萬噸/日,與2020年2.4萬噸/日的處理能力僅有一成多的增長空間。
有分析指出,2020年,北京市生活垃圾產生量將達到2.8萬噸/日;餐廚垃圾產生量為2900噸/日。僅以餐廚垃圾來看,目前,北京市的日產生量已經約2600余噸,現階段處理能力的缺口已經很大。
3、行業格局悄然生變
垃圾處理供給缺口意味著需求潛力規模可觀。潛力即資本,不善加利用就是一種浪費。
此前幾年,曾有業內專家表示,目前即使是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水平相對較高的北京,該行業對民資的開放也并不完善,民資企業只能部分進入焚燒、填埋等利潤并不高的環節,真正核心的回收領域幾乎很難涉足。然而,近期,這一市場格局已經開始改變。
在去年10月,財政部就印發《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深入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工作的通知》,明確在垃圾處理等中央財政給予支持的公共服務領域,可根據行業特點和成熟度,探索開展“強制”PPP試點。有業內人士當時指出,財政部此次“強制”的表態,意味著垃圾處理整合產業鏈或迎來了真正的市場化。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曾對北京、天津、沈陽等12個城市的生活垃圾成分分析發現,近年來,這些城市的廚余垃圾所占比重在36%-73.7%,紙類垃圾占4.46%-17.6%,塑料垃圾占1.5%-20%。不同城市生活垃圾成分差異較大,但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的物質占絕大多數。
北京再生資源和舊貨協會副會長、北京天龍天天潔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權表示,目前我國垃圾處理主要分為回收、堆肥和焚燒三種方式。
劉權表示,填埋與焚燒垃圾占地面積較大,處置費用較高,且回收利用的價值低。劉權表示,在此背景下,相關部門不斷推進垃圾分類,從而為垃圾回收利用與廚余垃圾堆肥創造條件,減少垃圾無價值的填滿與焚燒。
“在垃圾處理的產業鏈上,垃圾分類未來有可能成為北京企業投資的新藍海。”劉權表示,目前,已有企業開發了App,讓居民使用手機就能一鍵呼叫工作人員上門接收廚余垃圾,而工作人員也能趁此機會宣傳垃圾分類,從前端讓居民參與到垃圾分類中。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