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是一種積極的環保概念,因為人類要在地球上生存,必須要發展,發展不可能不對自然界有影響。我們不是消極的環保主義,退回到原始狀態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那樣做。”中國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26日在哈爾濱如是說。
成思危是在哈爾濱舉辦的第九屆中國經濟論壇上說這番話的。他說,可持續發展的原始定義是既要滿足當代的發展需求,但不能損害滿足后代發展需求的能力。這個概念提出以后,“環境保護”“節約資源”“保護生態”逐漸受到各國重視,可持續發展概念在全世界開始普及,相繼采取了行動。
成思危認為,經過農業社會、農業文明和工業社會、工業文明以后,即將迎來的是知識社會,在知識社會需要一種新的文明,那就是“節約資源,保護生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國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也正是響應這樣的文明。
成思危說,要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使生態文明的概念深入人心,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需要增強人民群眾對于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的理解,形成一股道德力量,推動可持續發展,推動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
成思危認為,在當前實際生活中,忽視環境保護,忽視節約資源,忽視保護生態的事情還是經常發生的,要形成一股道德的力量,才能夠真正保證生態文明的建設。在這個方面,除了政府和市場以外,要重視“第三部分”力量,也就是各種群眾組織、非政府組織的力量,以此來彌補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的情況。
“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我們一方面要實現人類發展,另一方面要重視環境成本、環境代價,要以最小代價實現發展,我認為這是一種積極的態度,不是說什么發展都反對,如果那樣的話,我們不可能取得人類進一步的發展。”談到目前西方盛行的環保主義時成思危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