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還是不喝?
新買的電水壺第一次燒水,便在壺體內膽上蒙了薄薄一層水垢,熱水中漂浮著細碎的白色雜質,浮浮沉沉。水是從自來水管中直接接來的,據說,這北京東城的水質相比其他各區還是不錯的;據說,這是南水北調的“遠方來客”;據說,從水廠出來的水質都是達標的;據說……
小編曾經跟隨熱水器維修人員更換鎂棒,從豐臺區一臺5年齡的熱水器中倒出了足足兩臉盆板結的水垢,貨真價實,童叟無欺。
在京畿要地,還僅僅是水質偏硬,水中雜質偏多;京城之外,河湖污染、地下水污染、管道污染、污水倒灌、癌癥水的報道此起彼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蘇楊說:“從地表水的天然水體來看,中國的水質其實還可以,一線城市飲用水出廠水質還可以,但到用戶端會存在一些問題。從2006年開始城市飲用水新國標出臺后,一線城市飲用水總體合格率達到73.9%,北京是94%。當然,在末梢水這個環節的確存在一些問題,從未如人意。而一線城市以外,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突出才真是問題。現在,我們對于現象的關注焦點在城市,城市的空氣、飲水稍微出了問題大家就高度關注,而農村,作為沉默的大多數,也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
都說每天八杯水,健康你我他,但如今看著杯中“絲絮飄飄”的“達標”飲用水,喝還是不喝,這是個問題!
“達標僅僅是60分。而現在,城市的居民想喝80分、90分的水;農村居民想喝上至少安全的水。在環境改善速度落后于居民需求的狀況下,凈水器是我們共同的‘救星’。兩種不同的需求,代表了凈水行業的兩種需求趨勢:城市中,凈水行業需要向高端發展;農村中,則需要讓凈水器盡快成為普羅大眾可以消費得起的產品。”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副理事長徐東生如是說。
“凈水”不凈
健康用水的希望在于凈水器,但是中國凈水器行業的發展狀況卻令人堪憂。
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魯健國指出:“企業多、發展快、檔次低、市場亂,這是目前中國凈水器行業的現狀。”
2014年,媒體報導中國凈水器企業數量約為4000家;到2016年,經過大浪淘沙,中國凈水器企業剩余約1500-2000家左右。“就一個家電細分行業來講,擁有這么多企業,本身便是不正常的,這肯定會造成產品質量的參差不齊。”
針對市場情況,國家質檢總局從2014年起進行了三次市場監督,產品合格率始終徘徊在60%-70%。“我可以負責任地講,市場的實際水平(凈水產品合格率)根本達不到這個數字,因為抽檢的企業都是規模相對較大的,有些規模小的根本涵蓋不了。此外,抽檢比例也非常小,第一次抽檢僅30家,第二次70家,第三次約107家,還不到整體市場企業數量的十分之一。”
2月24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了40套從市場上購買的凈水樣品對比測試結果,涉及22個品牌,包括22款一般水質處理器和18款反滲透處理器。結果顯示,樣品出水水質均符合我國飲用水要求。但對于重金屬、有機物
凈化效率方面差別較大,質量不穩定。廠與廠之間,產品與產品之間在
節能、凈水效率、凈水比方面區別很大。甚至,有的產品說明書完全違背常識。此次測試結果顯示,檔次高、質量好的凈水產品僅占少數。“這叫外行干了內行的事,”魯建國認為,“中國對說明書有嚴格標準,GB5296.1和GB5296.2就是專門針對家用電器說明書的標準,連說明書都出問題,產品如何做得好!”
我國凈水器行業目前采用衛生許可證準入制度,但是,衛生許可證僅對飲用
水處理裝置的衛生安全、衛生功能進行檢測,對于凈化效率、使用壽命卻沒有要求,而這兩點是評價一款凈水器優良與否的關鍵。
魯建國認為:“衛生批件已經嚴重不適應凈水器市場的發展要求,導致企業執行標準的偏差。未來,凈水行業應推進產品質量認證制度盡快落地。”
此外,凈水器“核芯”技術缺乏將是制約行業未來發展的瓶頸,“以RO反滲透過濾芯為例,不僅RO反滲透膜基本都是進口的,而且我們企業能夠生產濾芯的也只有1-2家。研究開發、設計技術人員匱乏,實驗室基礎設施差,市場競爭重價格不重品質,產品以中低端為主,同質化嚴重,安裝售后不規范。凡此種種,都亟待解決。”
向上,向下
“一線城市走高端路線,在收入結構比較高的人群里解決他們的個性化需求。農村里走普及化路線,中國2800個縣級行政區大概有近600個本身水源地便存在問題,單靠自來水廠的出品無法滿足農村居民飲水安全的需求,”蘇楊指出,凈水器行業實現“兩手抓”對于未來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面對不斷擴容的市場,很多知名家電廠商都在試水自主品牌的凈水器產品,如海爾、美的、沁園、安吉爾等企業涉及品類齊全,高中低檔產品線比較均勻。
2017年4月,坐便器水效等級國標已經發布,成為國家水效標準序列中的“先鋒官”,而作為類似標準,反滲透凈水機水效標準預計將在6月份迎來正式批準。
在國家出臺的“水十條”中,提到2020年全國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2030年全國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到本世紀中葉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在這一階段進行中,中國凈水行業通過健全標準、研發“核芯”、規范品牌、拓展市場,必然會得到長足發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