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上午,中持水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持水務)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敲鐘。從初創到主板上市,中持水務用了7年零兩個月,這樣快的速度令業界印象深刻。而它所屬的中持環保集團,自2008年成立起一直“不慌不忙”行走在自己的“套路”里:以中小城市政府為核心客戶,業務布局與環境需求緊密共生,不斷擴展綜合環境服務的廣度與深度。
中持股份營收體量雖并不能與已上市的大型水務公司超百億的市值相提并論,但值得關注的是,這家企業卻贏得包括啟明創投、紅杉中國、北極光創投、紀源資本等一批一線風投機構的股東背書
中小城市
才是產業富礦
擁有著非常普遍的問題和不斷釋放的需求,足以為商業模式的復制提供足夠多的樣板,讓企業可以系統地探索區域環境治理與建設
“我們要做中小城市環境服務商,這些區域的地方政府是我們的核心客戶。”這個中持初創時確定的戰略難免引人質疑:是不是因為不具備在大城市競爭的實力,所以退而求其次?
對此,中持環保董事長許國棟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過去10年間,在那些風起云涌的環保細分領域里,真正短兵相接的“廝殺”極少發生在大城市,真正的市場爭奪大多在中小城市層面上展開。“我們只是很早就看透了這一點。”他說。
“很多中小城市面臨嚴峻的環境挑戰,既要解決存量問題也要解決增量問題,還清歷史欠賬同時還要發展經濟。此外,這些地區往往還不具備成熟配套的政產學研資源和專業隊伍。身處快速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的中小城市,可能對外釋放的環境治理需求非常大。”中持水務董事、副總經理張翼飛向記者表示。
近年來,中持水務曾為不少中部地區基層政府解決過“兩桶水”的問題。“第一桶水”是市政污水的穩定達標、回用及環境友好;“第二桶”水是工業園區廢水,包括園區風險管控、收費機制建立、循環經濟探索等。對此,張翼飛向記者坦承,這其中有很多理念和做法是此前在經濟發達地區服務時,從那些地方政府先進的環境管理實踐中學來的。
“5年前在浙江某地成功的污染治理模式,現在基本可以在河北進行復制。”由于存在顯著的信息不對稱,中小城市急需在快速發展中,獲取足夠的經驗,避免走發達地區在環境管理方面走過的彎路,并了解如何以最小投入來管控環境風險。而專業企業可以將知識體系固化于環境管理和治理的商業模式上,在地區間實現轉移與迭代。
商業模式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本身的可重復性。而中小城市擁有非常普遍的問題和不斷釋放的需求,足以為商業模式的復制提供足夠多的樣板。同時,中小城市還因為沒有那么強硬的條塊分割,可以讓企業跳脫出單個項目,系統地在更廣闊的區域空間內系統考慮和解決問題。
記者了解到,中持環保正在多地籌劃名為“近郊開發”的全新模式。在原有的農業用地上,將污水污泥畜禽廢棄物處理、現代農業、城郊園藝、景觀園林等多功能融為一體。“由于條塊分割沒有那么嚴重,更為系統、更大尺度的環境建設在中小城市擁有更多的可能和機會。”許國棟說。
哪些業務需要等?
哪些要提前準備?
不能什么賺錢干什么,而是要著眼于客戶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有些業務客戶目前可能還用不到,但要提前去做布局
“可能好幾年前在浙江成功實踐的某項環境管理經驗或某種環境治理模式,直到去年或者今年,中部的一個城市才認可并接受。在環境服務業務的空間布局上,我們這樣體量的企業要有耐心。”張翼飛說,他們一開始從輕資產運營環節切入,聚焦發達地區的中小城市客戶,然后進一步向中等發達地區轉移。成熟一個推進一個,絕不冒進。
但在業務歷史縱深布局上,企業卻不能等,要在長期跟蹤服務的過程中,根據環境發展的規律,針對客戶環境管理的需求不斷做預判,提前做研發,準備好服務和產品。
從8年前開始,中持環保在發展棋盤上陸續放下的
生物質能源、檢測和土壤修復這幾顆業務棋子,從一開始預算就做成虧損,到如今已相繼進入開疆擴土期,期間也得到了資本的認可和襄助,先后獲得啟明創投、紅杉資本、紀源資本、北極光創投等知名機構的投資。
“業務布局的原則不能什么賺錢干什么,而是要著眼于客戶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有些業務客戶目前可能還用不到,但要提前去做布局。比如環境安全,可能現在還沒有進入產業和政策視野,而我們已經在做這些事情了。”許國棟說。
在中小城市環境管理領域,政府客戶的需求其實呈現了相當明晰的規律,沿此脈絡落子,充分賦予企業業務發展的潛力和彈性。一方面開發技術產品,另一方面,在經濟發達地區和中部地區同時保持業務存在。在實踐中不斷進行著先進管理和治理理念模式的積累、提升和復制。
張翼飛說,其實一路走來,我們做的就是沿著水務發展的“填空題”:剛開始填運營的空,接著是擴容改造,然后是污泥等固廢處理;接下來可能是黑臭水體、城鄉物質循環等,就是沿著中小城市在城市化、工業化兩化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不斷給他們提供系統解決方案,構建長期合作伙伴關系。
環境服務
還有哪些想像空間?
技術產品和環境建設是未來重要商業領域,本土產業力量將釋放活力;環境大建設已初現端倪
歷經十數年的快速發展,在環保產業各傳統的細分領域,廝殺的硝煙剛開始慢慢消散,PPP又在資本的裹挾下呼嘯而來,在各類治理修復項目的爭奪中,資本與行政資源的結合又一次戰無不勝。這是否就是產業的未來?環保企業還有沒有更多想像空間?……圍繞這樣的問題,在業內外有著廣泛而深入的討論。
而在許國棟看來,當下的環保產業正面臨一個轉折點。一方面,隨著公眾和政府對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需求和要求的加速提升,環保產業的環境績效開始進入各方視野;另一方面,當項目擴張受制,利潤增長已經到達極限時,企業自然會權衡客戶增長的價值和追求內部效率的價值,而向提升內部效率做出傾斜,轉型升級正在醞釀之中。
“環保產業需要真正好的技術產品的時代就要到來,未來產業增長動力將主要來自于技術產品創新。”許國棟預判,在這一進程中,本土的產業力量將釋放非常大的活力。“因為有豐富的市場體驗,有一定的經濟水平,也積累了大量的技術隊伍,將來很有機會在全球范圍內獲得領先。”
他向記者透露,中持環保已經在這一領域進行了多方位多層次的布局。而他們看好的另一個領域,則是已經初現端倪的環境大建設。
當前,海綿城市建設、流域水系治理等在我國不同城市陸續展開,給環保產業提供了更為廣闊和豐富的想像空間。“這些類型的項目已具備環境大建設的基本特征。在提供更高層次環境產品與服務的目標統領下,污染治理、環境修復、建設甚至創造等若干種行為得以并存,具備前所未有的技術性和產業融合的機會。在這個過程當中,產業界可以思考我們能做什么,或者能做出怎樣的改變。”許國棟說。
據他介紹,在深度參與打造中國城市污
水處理概念廠過程中,他們提出了城鄉生態綜合體概念,這也將成為公司上市后的重要服務方向。未來,城鄉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必備的污水、污泥、廢棄有機質處理等項目,有很大一部分可以與現代農業、景觀等在生態綜合體中協同建設,而不是像以往一樣孤立地解決問題。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