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在中央生態文明建設和五位一體的發展理念的指導下,中國的環境保護體系出現了巨大的變化,整個環保行業的變動之劇烈,發展之迅速,也遠超過往三十年的總和。
根據江蘇省(宜興)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的觀察研究,中國環保事業的發展路徑,會更多參照美國的制度體系,即以法律法規為基礎,實現環境監測的集中管理,配合嚴密的數據體系,實施排污許可制度,再以環境稅和排污交易保障治理資金;同時因為人口與區域的關系,在發展階段會比較類似日本,即遵循著環境治理-環境修復-環境建設(創造)的路徑。中持環保董事長許國棟先生用“環境大建設”來描述這項事業再貼切不過。
從目前體系來看,也基本驗證了這樣的觀點,國家在過去三年中,通過新《環保法》的實施,三個“十條”的出臺落地,加強社會監督,推行《排污許可制度》,實行環境檢測垂直管理,基本構建了一套“大型工業國”的環保治理體系,同時在中國特有的治理架構下,我們還疊加了“環境督查”和“河長制”兩個強力機制來保障環境治理工作的推行,可以說,這樣的執政力度,或許只有在新加坡治水的時候才可媲美。
《“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以下簡稱《規劃》)以及新近出臺的兩個重要規劃《“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十三五”
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就可以看成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我國環境治理工作的近期目標清單,與以往五年規劃需要面面俱到,求全責備不同,本次的規劃在一些重點方向的表達尤為收到關注,首先就是十三五生態保護規劃中對于約束性指標的要求,加入了一系列對環境質量數據的考核,并納入對地方政府考核的指標體系,這也為未來的產業市場提供了更加明確的市場預期,堅定了發展信心。
同時在國家大力推行“PPP”商業模式激勵下,環境治理工作的邊界也極大延伸,突破了“廠”和“網”的概念,進入到“環境大建設”的階段,比如現在的行業“熱詞”——黑臭水體和海綿城市,就屬于“環境大建設”的范疇,這更多的體現了城市環境開發和運營的概念。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廣大的產業同仁真的可以“擼起袖子加油干”了。
同時,我們仍然面臨的嚴峻的挑戰。社會對環境問題的認知,往往是推動環境事業的巨大作用力,公共衛生催生出現代污水廠和收集管網的誕生;倫敦毒霧和洛杉磯光化學污染推動了《清潔空氣法》的出臺,并深刻改變了現代社會的產業機構;《寂靜的春天》,水俁病促使人們關注和限制化學品的使用;“拉夫運河事件”直接帶來《超級基金法案》的出臺,相應的各類社會問題,我們目前在中國都可以找到。
但細心的讀者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到,國外發達國家因為發展起步早,對環境問題的認知與應對充分,但也經過一百年左右的時間通過環境治理,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完成了本國的環境治理工作;而對于中國來說,在近十年,發達國家在近百年間逐漸暴露的問題在中國集中爆發,而對良好環境的需求又基本與國外同步,這種局面在世界范圍內還從未出現過。
可以說,在環境治理方面,中國已經開始進入“無人區”,可以預見,在一些知識儲備不完善,認知不充分的領域,交學費返工,市場秩序混亂的情況在未來一段時間還會持續。而對于企業來說,厘清機遇與挑戰,餡餅和陷阱,有效在舍、得之間平衡決策,選擇一個高速穩定健康發展的戰略,成為企業必須面臨的問題。
這樣的一個背景下,站在產業發展與創新的基點,筆者試著對未來環保產業的變化進行一些簡單的預測。
政府持續制度創新,
“拆墻”與“架橋”并重
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標準體系,是產業發展的前提所在,此次環境制度一系列的重大變革,給環保產業很大程度搭建了更廣闊的平臺。但是如果讓企業能夠自由飛馳,擁有廣大的發揮空間,之前因為部門條款分割造成的種種阻礙則需要在后續過程中應用行政力量來突破,2016年十二月,習近平總書記針對農村環境整治,畜禽糞便處理,垃圾分類回收等方面做出系統的重要指示,就是在拆除之前因為部門塊壘而形成的高墻。從習總書記講話后市場反應來看,未來每一面墻的拆除,都會帶來市場空間和效率的巨大提升。
由政府主導創新體系
未來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環境保護是典型的公用事業范疇,環保產業則是一個服務特征鮮明的產業,在這些方面,構筑一個整合多方資源,集成多目標的國家級創新體系往往是滿足社會需求,推動行業進步,帶動產業升級的重要手段。例如新加坡在20世紀末開始建設推廣的“NEWater”事業,就是這一方法的成功典型。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將污
水處理成為飲用水標準,不但為新加坡解決了極端缺水問題,同時也在“NEWater”的實施工程中整合技術,工程和市場資源,培育出一個極具國際競爭了環保產業集群。
而政府,平臺型企業,科技型企業,創新服務平臺在其中各自發揮其功能,共同推動了一個復雜目標的達成。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尤其是新加坡的公用事業管理局(PUB)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愿景的凝練提出(NEWater),技術路線研發確定(長期開放污水廠進行示范驗證),不同層次的產業培育(凱發,吉寶,勝科等幾家大型企業和一批科技型企業),品牌塑造和產業推廣(新加坡水周),均可看出政府強烈的領導力和塑造力。
中國擁有廣闊的環境需求和完備的科技、產業體系,并且也有強有力的政府領導,因此在江浙及沿海區域,將會更多的在此路徑上實施。最具典型意義的是浙江的“五水共治”事業,不但大力改善了當地水環境,更極大推動了當地環保產業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浙江的中小型水處理企業,兩年來僅外部投資就吸引了近百億的資本。另外一個案例是宜興這兩年大力支持并落地建設的“中國城市污水處理概念廠”和“水生態科技城”,都是瞄準了未來社會共性需求,提出具有行業引領意義的創新品牌并建設實施,結合當地產業,推動先進技術的引進,吸收,轉化和推廣,相信未來一批更具成長性的企業將從這個領域脫穎而出,值得重點關注。
“環境大建設”落地,
推動平臺型企業邁向“城市環境運營商”
前兩年,伴隨著環境需求的大量釋放和PPP模式的推廣,各大環保公司紛紛進入到了“環境大建設”領域,環境開發商的概念也隨之誕生,而從目前行業發展趨勢來看,建設,開發仍不是這項工作的終結,我國科技專業人才在地域分布的極度不均衡,使環境建設完成之后的運營工作也逐漸被各級政府所重視。
近年來北控水務水環境治理方面實現了“三級跳”,南寧河的水生態治理和恢復——洛陽水生態環境與城市文化的融合——北京通州水環境治理,文化建設和整體運營,就很好的體現了這樣的發展思路。再這樣的治理模式下,業主也企業會更加關注前期規劃與后期運營的銜接,城市環境與社區生活的融合,資源投入的效率與產出,對于實施主體的系統規劃能力,工程實施能力,技術整合能力,管理運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會促使這個群體不斷升級和分化,更會加速平臺型企業對細分技術領域的領先企業和國際先進技術的并購整合。
在環境調查領域
有望出現世界級的企業
發達國家的環保產業中,咨詢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大約30~40%),這一領域也催生出一批國際知名的咨詢公司,比如我們熟知的美國西圖,Tetra公司,日本的伊迪亞,每年的營收都是數十億美元級的企業。
在中國因為前期的環境治理工作主要以污染處理設施建設為主,并在相當短的時間內集中建設完成,也造成了“蘿卜快了不洗泥”的尷尬局面,很多環境治理前期必須進行的工作,如污染源的溯源,環境問題的調查,解析,評估和后期的設計,管理咨詢工作被隱藏于高校,設計院和環評機構體內。
根據《規劃》中的要求,十二項約束性指標中,很多考核標準都是描述性和感官性的,比如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地級及以上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下降,地表水質量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等指標,不再像以前針對具體的污染物,這就是說所有與之相關的問題都需要被發現,被解決,在這些工作中,前期的調查和評估工作必須足夠的充分及有效,才有保證后期的整理和運營效果。伴隨著環評機構的脫鉤,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在相關的環境咨詢領域有望培育出世界級的公司。
創業企業的黃金時期
當服務業飽和時,就是在主要的客戶面前已經很多選擇方案的時候,技術與產品的時代到來了,《規劃》中特別強調了推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推動低碳循環、治污減排、監測監控等核心環保技術工藝、成套產品、裝備設備、材料藥劑研發與產業化,盡快形成一批具有競爭力的主導技術和產品。行業中各類企業也紛紛投入了大量資源進行研發。
筆者參加過幾次大型企業和高校針對新產品開發的研討會,雖然從參與的企業和高校實力,到參與人員的技術水平都堪稱一流,但總會出現各類問題,科研人員關注數據的完整性和科技創新,企業研發人員關注運行的穩定和運行成本,只有企業的領導人才會提出整體售價,利潤率,供應鏈整合,市場推廣方式等要求,最后大家往往會取得一個共識,這件事要成立創業公司才可以。
筆者認為這不是某一個企業或學校的問題,而是目前環保產業在快速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當服務業飽和時,服務工作完善時,技術與產品就成為提升綜合解決方案效率和效果的重要選擇,而市場的快速發展與劇烈競爭,必然要求這段過程要更加的快速和精準。但在大型企業中,除了少數核心團隊,其他人難以有這樣的意識來全面的整合資源,并以最終滿足客戶需求為終極目標來考慮問題。在此可以做出一個判斷,從行業特征和未來需求來看,創業這種形式將逐漸成為行業發展主流,這也是同發達國家的經驗是一致的。
從創業的方向來看,高技術含量,高智力附加值是不錯的選擇,環境咨詢,方案的設計,規劃,各類資源化,能源化和提標改造,清潔生產的技術和裝備及相應技術的“互聯網+”都是未來重點發展的領域。
從江蘇省(宜興)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主辦的兩屆環保產業創業大賽來看,兩年間進入決賽的二十家企業有90%以上都從事的專業咨詢和技術服務和核心設備生產,并且獲得資本的熱捧,70%的企業獲得知名資本投資并登陸新三板。
創新平臺將成為
未來產業平臺“主角”
當然,環保產業的創業起步更高,需要集成的資源更多,對創業者的要求和挑戰也很大,目前在環保行業創業仍是一個社會自發的行動,距離完善的創業支撐和服務還有相當距離。
這其中又涉及幾個關鍵環節,第一是技術如何與企業結合,即降低技術交易的成本;第二是形成一個健康的創業境,對企業的初創階段能夠提供有包含政策,資本,服務等一系列要素的創投支撐;第三要建設一批創新的“基礎設施”,比如創新服務平臺,技術驗證評估體系和與之配套的環保技術生產研發中心。
這部分內容在《規劃》中也有比較詳盡的表述:建設生態環保科技創新平臺。統籌科技資源,深化生態環保科技體制改革。加強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科學觀測研究站、環保智庫等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強技術研發推廣,提高管理科學化水平。
積極引導企業與科研機構加強合作,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推動環保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推廣應用。推動建立環保裝備與服務需求信息平臺、技術創新轉化交易平臺。依托有條件的科技產業園區,集中打造環保科技創新試驗區、環保高新技術產業區、環保綜合治理技術服務區、國際環保技術合作區、環保高水平人才培養教育區,建立一批國家級環保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同時筆者相信,環保產業的高新園區,也是目前國內各類環保產業園區的一個發展方向,即綜合整合市場,資本,人才和信息要素,從招商引資和產業聚集平臺,轉變為更加高效靈活的產業創新平臺。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