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各類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加速建設,但環境形勢卻依然嚴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很難做到每個企業都能建設污染治理設施,有的企業即使建成了也不能正常有效運行,出現了建而不運、運而不足現象,嚴重影響了污染治理效果。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意見》,推行排污者通過繳納或按合同約定支付費用,委托環境服務公司進行污染治理的新模式。業內人士表示,第三方治理是推進環保設施建設和運營專業化、產業化的重要途徑,是促進環境服務業發展的有效措施。
治理新機制應運而生
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胥樹凡介紹說,我國環保技術不斷創新發展,標準化、系列化、成套化、集成化、模塊化、智能化的環境保護技術設備生產能力已經形成,在一些技術領域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環境綜合服務能力不斷提高,基本上能滿足我國污染治理與生態保護的需要。特別是近年來,在國家出臺“誰污染誰付費、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公共服務領域推進PPP模式”等政策的引導下,中央和地方不斷加大環保投入,催生出數以萬計的巨大環保市場。技術先進、服務優質和資本充裕三大要素構成企業在環保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在經濟整體下滑的情況下,環保產業卻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達到20%左右,環境服務業更是達到接近30%的增長速度,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不斷增大。
據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介紹,我國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目前主要有兩種模式:
一是“委托治理服務型”。排污企業以簽訂治理合同的方式,委托環境服務公司對新建、擴建的污染治理設施進行融資建設、運營管理、維護及升級改造,并按照合同約定支付污染治理費用。在合同期內,環境服務公司通過第三方運營確保達到合同約定的減排要求,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有的是排污企業委托專業環保公司從治理方案設計、工程施工、調試到建成后的運營管理提供綜合的有償服務,并確保達到治理效果;有的是污染治理設施管理同原企業剝離,進行企業化運作和獨立核算。
二是“托管運營服務型”。排污單位以簽訂托管運營合同的方式,委托環境服務公司對已建的污染治理設施進行運營管理、維護及升級改造等,并按照合同約定支付托管運營費用。在合同期內,環境服務公司通過第三方運營確保達到合同約定的污染減排要求,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有的是環境服務公司承擔工業污染治理設施的第三方運營,有的是環境服務公司參與排污企業的環境管理,有的是小型排污企業委托環境服務公司代為處理。
兩種模式的區別在于環境服務公司是否擁有治污設施的產權,前者擁有或者部分擁有;后者不擁有產權,只接受排污企業托管,負責其治污設施運營管理。
行之有效的實踐
2016年3月,山東省德州市人民政府在德州市政務中心舉辦“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供需對接洽談會”。其間,華能德州電廠超低排放項目、山東萊鋼永鋒鋼鐵有限公司工業廢氣深度治理項目、慶云縣集中供熱小
鍋爐替代工程項目進行現場簽約,將第三方治理模式落地生根,由此拉開了德州市落實國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意見》的大幕。當年,陵城區探索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機制,將城區及部分社區的垃圾清理工作委托社會化公司運營,取得了積極成效。2017年,該區嘗試將15個鄉鎮、989個村莊(社區)的垃圾清理工作,逐步移交給社會化公司負責運營,致力探索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新機制。
記者同時注意到,在國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意見》出臺后不久,江西省南昌市泉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正式點火發電。這是南昌市在城市基礎設施領域以第三方治理方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建設的一次嘗試。這一總投資約6億元、年處理生活垃圾40萬噸的江西省首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不僅消化了南昌市三分之一的生活垃圾,而且每年還并網發電1.4億千瓦時,有效緩解了全市用電緊張的矛盾。
南昌這一項目由北京首都創業集團旗下的首創環境控股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運營。發電廠的垃圾焚燒爐爐排、液壓系統、點火及輔助燃燒器、自動燃燒控制系統和重要配件采用先進設備。項目運營后各項經營指標、效能指標和排放指標全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生活
垃圾處理“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南昌泉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是南昌市政府以BOT特許經營方式引進的重大民生工程。該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南昌市每天生活垃圾量產生量有3000噸,如何將垃圾處理永續下去一直是困擾全市發展的一道難題。將垃圾處理交給第三方運營,政府不僅引入了社會資本,解決了融資難題,還從垃圾處理繁瑣的事務中解脫出來,實現了多贏。
多舉措打通治理瓶頸
按照國家部署,到2020年,我國環境公用設施、工業園區等重點領域第三方治理取得顯著進展,污染治理效率和專業化水平明顯提高,社會資本進入污染治理市場的活力進一步激發。環境公用設施投資運營體制改革基本完成,高效、優質、可持續的環境公共服務市場化供給體系基本形成;第三方治理業態和模式趨于成熟,涌現一批技術能力強、運營管理水平高、綜合信用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環境服務公司。
環保專家表示,開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當前必須堅持三個原則:第一,排污者付費。根據污染物種類、數量和濃度,排污者承擔治理費用,受委托的第三方治理企業按照合同約定進行專業化治理。第二,市場化運作。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尊重企業主體地位,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積極培育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避免違背企業意愿的“拉郎配”。第三,政府引導推動。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創新投資運營機制,加強政策扶持和激勵,強化市場監管和環保執法,為社會資本進入創造平等機會。
據了解,為促進這項工程在各地順利實施,國家將在四個方面加大政策與資金支持力度。
一是完善價格和收費政策。加大差別電價、水價實施力度。提高排污費征收標準,實行差別化排污收費。完善污水、垃圾處理收費政策,適當提高收費標準,逐步覆蓋全處理成本。嚴格落實
垃圾發電價格政策。建立健全鼓勵使用再生水、促進垃圾資源化的價格機制。全面落實燃煤發電機組脫硫、脫硝、除塵等環保電價政策。
二是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對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治理項目給予財政資金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對第三方治理項目投資和運營給予補貼或獎勵。探索以市場化的基金運作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健全多元化投入機制。研究明確第三方治理稅收優惠政策。
三是創新金融服務模式。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開展
節能環保信貸資產證券化,研究推進能效貸款、綠色金融租賃、碳金融產品、節能減排收益權和排污權質押融資;對國家鼓勵發展的第三方治理重大項目,在貸款額度、貸款利率、還貸條件等方面給予優惠。加快推行綠色銀行評級制度。鼓勵保險公司開發相關環境保險產品,引導高污染、高環境風險企業投保。
四是發展環保資本市場。對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治理企業,上市融資、發行企業債券實行優先審批;支持發行中小企業集合債券、公司債、中期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支持適度發展融資租賃業務,引入低成本外資。選擇綜合信用好的環境服務公司,開展非公開發行企業債券試點。探索發展債券信用保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